|
(第
1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09:00
說: |
PART1
充實自我.不怕縮編
我的部門或團隊可能被裁撤,該怎麼辦? (共579票) 46% 以不變應萬變
7% 學新東西
9% 集體出走
34% 衝高業績,奮戰到最後一刻
5% 上萬言書陳情
專家解讀數字意義
當你聽到自己的部門要被裁撤時,一定會不知所措,腦中浮起一堆的想法,「該怎麼辦呢?我要先自動請辭,還是靜觀其變好呢?」 我想聽到自己的部門要被裁撤能冷靜以對的人應該不多,大部份的人會先去打聽消息是否正確,然後替自己的前途做打算。有49%的人選擇學新東西,表示將進一半的人在聽到部門裁撤這麼令人震驚的消息後,立刻想到學新東西,不論是為換工作而準備或是只為了充實自己。大家都知道,人生不斷的在學習,職場更是現實的,學習新東西是必須不斷持續進行的。在遇到了緊急狀況時才想到學新東西是否有些慢了呢? 最近有一堆的網路公司在縮編、裁員,先前不斷擴編的部門也成為被裁撤的部門,裁撤也變成一個熱門的話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以不變應萬變我想是很困難的,網路世界變化如此快速,時尌刻刻都在變,學習新東西是最好的方法。 也有24%的人選擇衝高業績,奮戰到最後一刻,這類有恆心有毅力的人,亦是值得鼓勵的。就如前面所說變化的快速,您又怎知事情最後會是如何的發展? 我不鼓勵以不變應萬變,有人說這是冷靜,但我以為隨時注意周遭的變化,才有足夠的能力去應付突如其來的狀況,不是嗎! (文/博士博網站昱泉管理發展中心課程製作人 PAS)
|
|
|
(第
2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11:00
說: |
PART 2
企業的減薪哲學
主講人/郭耿聰(聯華電子公司) 採訪整理/吳琬瑜 2001年11月 CHEERS雜誌 當企業減薪,你會: (共1083票) 63% 共體時艱,雖不滿意但可接受
19% 沒被裁員就該慶幸了
18% 要我減薪,我寧願換工作
談減薪必須要從薪水的定義來看。雇主與員工兩造,其實就是買賣的雙方。從某個角度來看,員工就是賣方,公司是以一組價值,購買員工的技能。這組價值包括無形與有形兩部份,無形方面包括了公司聲望、生涯規劃與可以施展的環境等,而有形的部份則是薪水及紅利。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員工也可以是買方,買的即是上述的價值,賣的亦是自己的能力。 然而,不論是從何種角度,薪水就代表著這份工作或這個能力在市場上的價值。以市場供需的觀念,這就是一種交易。但是這種交易,價格並不是固定的,會隨著大環境如需求、景氣等而有所變動。美國更有種「標才」網站,每個人會把自已的專長、學經歷等背景資料放在網站上,提供有人力需求的雇主競標,最後再以雇主所提供的條件,決定自己的選擇。 進一步來說,公司在雇用員工時,除了買進員工現有的能力之外,還必須承擔附帶的機會成本。這些機會成本包括了員工任職的穩定性、年資(支付退休金)等。
年資愈久,價值未必愈高
以年資來看,一般人多會預設薪水應該隨著年資而有所增長。然而對公司而言,如果員工的專業能力無法繼續增長時,年資並不具有任何意義。一個員工在公司的貢獻基本上可分為二個象限,分別是專業價值及結構性價值。結構性價值是指員工對公司的環境與運作常規是否熟悉,是否建立了自己的人脈。而所謂專業價值,即是個人的專業程度。一般來說,結構性價值不需要太長的時間即可建立,而且有一定的極限。然而,專業價值卻可以不斷累積。如果專業價值無法提昇的話,年資能貢獻的就只有結構性價值了,所以年資其實對個人市場價值上幫助並不大。此外,知識是有生命周期的,所以如果工作人沒有繼續學習,繼續提升自己的專業價值,當原本擁有的知識生命曲線向下走的時候,個人市場價值也就跟著下滑。 延續上述的概念,企業提供的是包括薪資的一組價值,但必須注意的是這組價值是立基於雇主與員工兩造間的信任。員工付出忠誠,是因為他相信公司不會背叛他。當信任被破壞時,價值中無形的部份也將遭受嚴重影響,剩下的就只有有形的金錢了。
員工跟老闆在同一條船上
許多老闆都在思考產生信任的條件是什麼,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讓所有員工感覺自己與老闆是坐在同一條船上的。無論遇上什麼危難,老闆都不會放棄我,同時會為我著想。相反地,如果當員工感覺到,他有可能被犧牲時,信任就被破壞了,只要他有能力,一定會選擇跳去其他安全的地方。 HP在1980年代初期曾遭遇營運危機,當時HP放棄了裁員而選擇以減薪方式共渡難關,同時愈高階的主管減薪幅度愈大。HP的領導人對高階主管採用較大減薪幅度的原因是,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固定的開銷,而基層員工原本薪水就不多,如果減薪過大,可能他的生計馬上就會面臨問題,而高階主管的薪水通常超越生活所需許多,所以較大的減薪幅度並不會危害到基本生存。 從聯電的例子來看,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聯電基於整體營運考量,確實曾停了幾條生產線,而這些員工是以留職、薪水折扣的方式,讓他們回去休息,並不是減薪,更不是裁員。今年,由於外在大環境的低迷,高階主管確有減薪,但基層員工卻照常加薪。我們的目的就是希望讓員工了解,雖然面臨不景氣,公司還是不會放棄他,留在聯電就有安全感。 另一方面,因應不景氣的減薪或裁員是不能與基於員工績效表現所做的減薪、裁員混為一談的。員工的市場價值並不能只是取決於他是否具有能力,因為還必須考量到執行意願等其他因素。對公司而言,員工的市場價值是由個人實際對公司的貢獻度來決定。公司內部的員工或許都很優秀,但在表現上總會有高下。績效好的員工,就該給他更多的鼓勵,而表現較差的員工,也必須給予警惕。如果表現較差的員工仍然很努力,只是改善的比較慢,我們還是願意接納他。但是如果表現不好,卻又自暴自棄,對公司不但沒有幫助,甚至有損害,我們就認為他們可能不適合這個環境,換個環境或許對彼此都好。 在溝通上,最重要的就是坦誠告知。目前的工作人大都是知識工作者,而知識工作者的特質就是希望知道的更多,清楚明瞭一切的狀況,產生自己是船中一份子的感覺。如果只是一紙減薪命令,員工無法瞭解公司的處境,他就很可能陷入在一種情緒性的反應之中。最好的溝通應該是把員工當做是自己的夥伴,客觀地分析外在環境及公司內部未來的計劃。當員工獲得尊重,得到這些訊息後,自然配合度就會很高。
不被拋棄的一份子
企業因應產業不景氣時,為降低人事成本,採取的步驟依序大致可為減薪、優退、裁員。執行優退時,要確定對公司長期而言,是否為持續性的人力過剩,同時,為避免流失優秀及必要的員工,一定要有配套的留才方案。 從員工的角度來看,由於大環境景氣惡化,
|
|
|
(第
3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13:00
說: |
PART 3
換工作的理由
換工作的理由: (共373票) 56% 我受夠了
38% 向前向錢看
38% 其實是公司不要我
專家解讀數字意義
咱們中國人有一句俗語是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有人一年換了十二個老闆,也有人奉獻三十年的歲月給同一家公司。時下年輕小夥子對於頻頻換工作的解釋,是趁自己年紀尚輕的時候嘗試不同的工作,可以累積不同社會經驗;但是一旦個人年紀超過三十,對於工作的選擇條件,可就沒有那麼苛刻了,畢竟一家公司內高層主管的位置就是這麼多,這對身負家計重任的他們來說,「中年失業」最好是一個永遠不要來的惡夢。 但是在許多媒體爭相報導網路數位等於未來商機的情況下,許多位居傳統但具有豐富商業運作經驗主管人士,也跳脫傳統的工作模式轉至快速的網路環境,除了要自己跟上數位時代的腳步,另一方面也多半是為了具有潛在獲利的「股票選擇權」(Stock Option)。 有人說他們這是向錢看,一點規劃也沒有,但也有人說他們眼光獨到,勇往直前;但不論這些人究竟為何轉換工作,我都欣然接受,因為我總是認為工作就是要快樂的,如果新的工作真能讓你更有發揮的空間,那又有何不可?如果有一天當你想換工作,卻因為經濟壓力或自身能力不足,無法轉換時,那才叫真正的悲哀。 所以,想換就換吧。不論你持的是什麼理由,只要你確信當下的決定是正確的,就去做吧! (文/博士博網站 昱泉管理發展中心課程製作人 PAS)
|
|
|
(第
4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14:00
說: |
PART 4
當公司要我走路...
主講/孫有聯(上班族協會理事) 整理/彭景巍 2002年10月 CHEERS雜誌 如果有一天,公司突然要你離職,你會如何應對?別以為離職時一定可以領到資遣費,失業期就可以領失業給付。你的權益,還是必須靠自己爭取。 公司要員工走人有很多種做法,第一種就是用盡各種方式逼員工離職,這時員工千萬不可自動離職。 因為只要是自動離職,就是自願性失業,不論理由如何,都沒有勞基法資遣費的保障,對員工是最大的傷害。 很多公司也許會給員工簽很多奇怪的切結書,譬如說在公司經營不善的情況下,願意自動離職,契約具有法律效力,之後就無法主張相關的權利。 另外,如果有勞保,憑資遣證明可申請一筆失業保險給付,可以領到平均投保薪資的60%,最多是六個月,但自願性失業,就沒辦法領。
公司要你走人是有條件的
依勞基法第11條,公司是可以依法資遣員工,但必須給資遣費。 勞基法第11條裡規定,歇業或轉讓時,虧損或業務緊縮時,不可抗力或暫停工作一個月以上時,或業務性質變更,有減少勞工之必要,還有勞工對所擔任之工作不能勝任時,雇主可以資遣員工。 資遣也要給預告期,如果不給預告期的話,就必須把預告期轉為預告工資,折算付給員工。 但勞工本身做了對自己本身比較不利的行為,比如說打人、言語上污辱資方,或是違反工作規則,依照勞基法第12條裡面規定,沒辦法要求資遣費。 假設說公司認為違反工作規則,要員工走人,就要看內部是不是真的有這一條規則。 之前一家公司突然叫董事長的司機來,說昨天被開了一張罰單,所以請他走人,這合理嗎? 照理說,好像是合理,但要看公司有沒有明文規定「被開到罰單,就必須離職」,如果有的話,就是違反工作規定,如果沒有,公司就無法要求,員工必須很清楚公司的內部的規定。
資遣費拿不到怎麼辦?
現在雇主肯依法資遣,在我們的個案裡已經算是好的,大部分叫員工走人,就是不給資遣費,抱著讓員工去告,告得贏才給的心態。 過去有很多例子,公司今天還一片榮景,明天門上就貼了一張公告說不用上班了,民國87年聯福製衣廠的臥軌事件就是一個例子。 二百多個女工當時頓時失去工作,後來一直抗爭,甚至臥軌,帶頭的人因為違反公共安全也被判入獄,他們的訴求很簡單,就是依勞基法給予起碼的資遣費,可是老闆已經跑到泰國去,有雙重國籍,這個案子到現在還沒解決。 要求資遣費和預告工資,如果公司不給,就構成勞資爭議,可以到公司所在地的地方主管機關去申請調解,無法調解再依循司法途徑解決,但訴訟曠日費時,一般人根本沒辦法一面找工作一邊跟打官司。 我會覺得工作權是比較重要,比較有意義,可是對受雇者來講,早死早超生,早點結束訴訟,早點找工作,是比較實際的策略。 我也見過從副理調警衛,職稱、薪資同時降低,最後員工面子掛不住自己走人。也有人是被減少工時,形成部分歇業的情況。這種爭議是可以要求資遣費,但還是很難要到。 發生這樣的事也許讓人很生氣,但千萬不要對任何人有任何激烈的做法。 曾有人在路上碰到他老闆,就把他車鎖匙拔起來不讓他走,要老闆把事情談清楚,老闆到最後寫存證信函給他,說「你限制我的人身自由,我要告你。」,這個案子還是成立。 不論是用暴力、脅迫還是言語上污辱都是對自己的二度傷害。 這時更應該心平氣和來談,或是採取正確的救濟途徑,不論是行政、司法或是用抗爭來自力救濟。 台灣的企業文化目前還是沒有建立大家坐下來談的氣氛,其實只要願意大不了就是減薪,或做部分的調整,既可維持公司生存,又能保障受雇者權益。
|
|
|
(第
5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15:00
說: |
PART 5
試用期不適應是否離開?
主講/蔡曉芬 (嬌生公司楊森大藥廠行政處處長) 整理/彭景巍 2002年8月 CHEERS雜誌 所有人進入新公司,都會有一段磨合適應期。 試用期間的不適應感,到底是必然現象,還是根本就跟這家公司不對盤? 試用期如果不適應,要看是公司、工作的問題,還是自己本身的問題。 如果只是工作上無法突破,或壓力太大,多聽聽別人的意見,跟主管、前輩多請益,去瞭解自己,或是人力資源部門諮詢。若是別人會排擠自己,更要知道為什麼,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因為每一家公司都會有跟自己不合的地方,如果因為這樣就不斷換工作,最後,可能沒有一家公司能完全符合自己。重要的是找出問題的癥結點,針對問題加以解決。 如果在短短的試用期就發覺自己不適任,或覺得工作單調、不想再做下去,那問題就出在招募的時候,自己沒有問的很清楚,對工作內容沒有充分的瞭解。 除了公司當時就要主動告知外,求職者也有責任、義務要問清楚,才不會浪費自己和公司的時間與心力。
目標是什麼?
每個人在進入公司之前,一定要瞭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目標是什麼? 尤其是社會新鮮人,在求學階段,就要開始規劃就業時的方向,透過工讀,特別是各大企業的暑期工讀,早一步實際體驗,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將來想要走的路。 雖然每個人所想要的不一樣,但追求的不外乎有興趣、能學習、有挑戰性,當然,酬勞也是,但要問自己,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就是目標,雖然每條路都能到,可是在到羅馬之前,要確定自己要去的是羅馬,不要到羅馬之後,才發覺到自己原來是要去倫敦,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 很多東西都可以從頭再來,可是在職場上,你花的時間是沒有人能夠還給你的。 在進入公司之前,應該多瞭解公司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政策,現在很多公司都把資料放在網路上,應該先多去瞭解。或是在面談時,多詢問這方面的問題。 不否認很多人本來確定想從事某行業,或進入某大公司,但現實與理想總有段距離,再加上人本來就會成長,這些目標都可能會變。 但我想大方向總要確定,縱然不知道要去羅馬,也應該知道要去歐洲。要注意現在走的這步和未來三到五年的相關性。 時間不會等人,也不會倒流,知道要去哪裡,走的會比別人快,浪費的時間會比別人少。
雙贏的機制
試用期是一個雙贏的機制,因為只是透過面試,短短的幾分鐘要讓自己瞭解公司,或讓公司瞭解自己都不太可能。 透過試用期能讓雙方實際的瞭解彼此是否契合,就像男女之間,在結婚之前,一定會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 在試用期首先要清楚自己的方向,還有想要達成的目標,然後積極的表現,表現才會有未來。透過表現才能讓人注意,也透過表現,會更瞭解自己的長、短項。 再來就是掌握重點,注重效果,不光是效率,還要成果,效率講求的是速度,但成果才是最後展現出來的東西。 方向跟重點都掌握到後,才能正確的學習,而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 不要認為試用期就能比較輕鬆或放任自己,更應該戰戰兢兢,以負責任的態度,下定決心積極表現,讓公司能夠選擇自己,避免被更好的人才淘汰。 如果抱持在試用期不適應,隨時可以離開的心態,沒有辦法做好任何事情。 多聽、多觀察、多學習,還有多問是渡過試用期最好的辦法,以工作為核心出發點,和主管、同事、跨部門的伙伴多接觸。 很多人都有騎驢找馬的心態,想找更好的公司,但每家公司都有優缺點,重點是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愈惡劣的環境,愈值得挑戰,學到的愈多。 今天,不只是你選工作,也要讓工作選你,先讓自己成為一匹千里馬,再去擔心會不會遇上伯樂。 從自己出發,使自己具競爭力是自己的責任,要有良好工作態度,肯做、肯學、肯負責。 在愈不景氣的情況下,個人的競爭力更是重要,如何加強自己的競爭力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
|
|
(第
6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16:00
說: |
PART 6
如何面對高薪挖角?
主講/郭榮芳 (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聯合執業人) 整理/彭景巍 2002年8月 CHEERS雜誌 當誘人的高薪擺在面前時,很少人不動心的,但衡量一份投注一生的志業,有時並不只是看薪水的多寡而已。 如果只是因為高薪而選擇一個新的工作,其實是短視近利的作法。 應該考慮的不只是薪水,能為自己的專業加分、更瞭解產業、拓展人際關係、整合所有資源、建立創新突破的視野,才是自己要追求的工作。 最重要的,是自己成長的步調、方向,能夠與公司結合,創造雙贏的局面。
成長或淘汱
首先,工作人應該建立一個基本觀念,現在的環境是一個高競爭、產品周期短、變遷不可預料的社會,因應社會的變動很重要。 我們只有二種選擇,一是因應變遷而成長,另一種就是被社會淘汰。 專業是永遠都重要的因素,另外豐富的產業知識、寬廣良好的人際關係、資源整合的能力,還有創新突破的視野都是現在個人應該掌握的核心能力。 如果有工作能提升自己,就算不是高薪挖角,我想工作人都應該列入考慮。 既有的利益,如職位、年資、考績等,不再像過去一樣重要,也不能保障你不被淘汰。雖然放棄這些很可惜,卻能使自己更上層樓。 這個抉擇不是那麼容易,畢竟工作了一段時間,要放棄這些日子的努力成果難免會猶豫。這時自己一個人所能考量的方向有限。我建議還是要找人諮詢後再做決定。
三種諮詢對象
可諮詢的對象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有社會經驗的忘年之交,年齡最好高於自己五到十歲,這種對象有社會地位、成就、經驗,能夠提供有效的建議。 第二種是與工作有關係,但職業、思考不完全類似的好朋友,這種對象能瞭解產業動向,但思考的面向卻不會跟你一樣,提供不同方向的建議。 第三種是伴侶及父母等親人,他們也許會因為太關心你,提供的意見不是很中肯,但家人的意見及想法也要考慮。 除了諮詢對象所提供的意見外,最後自己還是要做綜合性的判斷。 提醒大家,在被高薪挖角時,千萬不要跟公司同事、部屬、主管,或是跟有利害關係的公司、個人談論,以免傳出不好的流言,甚至失去獲得更好工作的機會。 同時,也要小心惡性挖角的陷阱,避免淪為競爭公司打擊原公司的工具,到最後甚至沒有一家公司敢再聘請自己。 如果最後選擇離開原來的公司,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關係,不要把責任推給別人,更不能做出傷害原公司的事。 畢竟原公司是培育自己的地方,如果能在離開前,做好完整的交接,善盡自己的責任,相信原公司對你的離開雖然覺得捥惜,但還是會祝福你。
避免負面影響
至於管理方面,為避免高薪挖角產生職務上空洞帶來的負面影響,首先應該做到制度化,使每個人都顯得重要,但並非缺誰不可。 再來就是做好傳承,讓每個人都有責任把知識、能力傳給別人,甚至應該把傳承的工作列為考核績效的項目。 最後要加深人員管理的縱深,不光是自己的部屬,也要多注意部屬所領導的個人或團隊的表現,發掘、培育人材。 部屬若不幸跳槽到其他公司,應該好聚好散,保持良好關係,未來還是有機會可互相配合,也是公司資源的延伸。 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就曾經有員工跳槽到一般企業上班,後來就把他們公司介紹回眾信。現在他們公司已經成為眾信的客戶,雙方都有好處。
|
|
|
(第
7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17:00
說: |
第一回合結束
|
|
|
(第
8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21:00
說: |
第二回合開始
|
|
|
(第
9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22:00
說: |
PART 7
升官了怎麼辦? 文/紀淑芳 2001年2月 CHEERS雜誌 升官後你最擔心… (共430票) 5% 沒錢請客
18% 同事關係惡化
38% 不知如何領導團隊
18% 開不完的主管會議
21% 辜負公司的期望
1.認知領導是孤獨的 「生而知之的少,困而知之的多,」一位在高科技公司任職的公關人員,一語道出許多主管所面臨轉型的尷尬。初嚐成功的滋味,卻常常是孤獨的。 領導者的角色不同,看事情必須從點變成面,要關照的事情變多後,考慮事情時,自然不能停留在專業人員時期的格局。 「你必須清楚知道,自己的企圖心在哪裡。你必須常常問自己,你在做什麼?當你被組織賦予權力時,你的角色要求是什麼?」IBM大中華區系統支援暨服務部協理周國祥認為,當你能夠清楚回答這些問題,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力量,許多委屈自然能夠克服。 2.從處理事到處理人 晉升主管職務,要從「獨善其身」的工作型態,轉變成「兼善天下」,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對於自己的專業技術有信心,至於要如何帶領團隊完成任務、如何獲得成就感,更是一項大挑戰。也因此,要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對於什麼是成功,需要被重新定義。 台灣IBM主管培訓專案經理張綠蓉認為,「你要先問自己,擔任一個領導人,你最大的滿足與快樂,是來自於自己的成功?還是團隊的成功?你是不是能面對,常常要接受得獎,接受掌聲的是你的團隊,而不是自己?」領導者的重心,是別人,而不是自己。一個追求自我成就取向的領導者,會做得很辛苦。唯有徹底突破這層「心理障礙」,領導者才能尋找到自己成就感的源頭,才不至於陷入「為何要升官」的迷思當中。 3.找對的人,做對的事 飛利浦研究實驗室部門經理朱亞成指出:當專業人員時,基本工作要求就是「把事情做對」(do the things right);晉升成為一個領導者後,工作要求是「找到對的人做對的事」(do the right thing through the right people)。」。如何營造一個讓同仁能夠成長的工作環境,留住人才,是中階主管實現公司與自己價值的重要動力。 訊連科技的鄒宏德回憶在第一次負責帶領一個專案的時候,「為了讓專案的效率更快,常常會忍不住就會自己跳下去寫程式,結果越幫越多。」之後,鄒宏德逐漸瞭解到,與其花兩天幫經驗還不夠的同事做,不如花兩天關心他們,否則會讓他們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的機會。 4.不要贏了道理,輸了關係 中階主管情緒智商的管理,常常也在反應在和平行部門的溝通狀況上。絕大多數的新任主管在為部門爭取績效、表現或資源時,常常產生嚴重的挫敗感。 「過去在工程師階段,習慣了和自己同質性高的人接觸,對與錯相當分明,只要證據拿出來,很容易說服對方,當時總覺得溝通、協調的事情,『理論上』應該很簡單,接下新職後,才知道不是這麼一回事。」一位高科技公司副理說。「部門間的爭執,在上層主管不能明快作裁決的時候,最教人感到挫折。」 「不要贏了道理,輸了關係,」聯電行政長郭耿聰如此建議。「很多判斷,沒有絕對的對跟錯。不是像算數學,單靠自己一己之力,計算對了就得分。」 5.對上司「無三不成理」 企業畢竟是以營利為目的,絕大多數中階主管坦承,有時就必須承認公司是任務導向,「當公司交辦一件『不可能的任務』時,我會先陳述自己的意見到一定程度。一但上司下了決定,我便會放棄個人的意見,以上層的意見為意見,並且和下層的人溝通,爭取認同,」訊連科技研發部協理曾維新說。 不同階層的主管,要考慮的事情格局也不一樣,高層主管也有自己的難處。不要期待第一次的建議就立刻會被聽到。也許到了第二次,主管可能會靜下心來聽;通常到第三次,你的意見才可能真正被聽到。和高層主管溝通,需要一點時間,要有耐心。甚至,「有些事在正常的狀況下,是聽不到的。因此,找到聽得下去的時間提建議,也很重要,」周國祥說。 「環境是活的,沒有公式可以套用,」面對挑戰,領導者的格局不同,必須學習不同的東西,周國祥對年輕的新任主管如此建議。
|
|
|
(第
10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25:00
說: |
PART 8
爭取調薪,你該做什麼? 主講人/李港生(琉園大觀水晶公司人力資源處協理) 顧問諮商/標竿學院 整理/莫乃健 2000年10月 CHEERS雜誌 如何與主管談調薪? (共644票) 12% 拿出實績
49% 以辭職跳槽要脅
14% 潸然淚下,動用苦肉計
25% 色誘!
0% 巴結主管夫人
談調薪,常是很煞風景的事。而調薪更不單只是薪水提高而已。 薪水高低對很多人還說是很重要,但是在大部分的工作與生涯歷程中,許多工作條件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例如工作的意義、樂趣與驕傲,還有業務支援。 想清楚你到底要什麼。除非薪水本來就遠低於本身的行情,否則加薪後,常常上述條件與你的未來發展,都可能受到影響。這些情況,在與主管談調薪時,當然也是需要被提出來同時討論的。
你真的只是要錢嗎?
你的直屬主管不是只有你一個下屬工。他為你調薪時,也會擔心其他同事與他的主管會怎麼想。因此必須讓他相信,你的調薪對其他同事及部門都有利。 創造雙贏的情況,是談判成功的基礎。除了清楚自己要什麼,更要客觀地以主管立場思考與定義你的能力,為公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創造什麼樣的價值,讓他們相信為你調薪是最有利的決定。 此外還要想清楚公司與主管目前狀況如何,這些可能也都會在協談中被提出,也會影響你是否能調薪。因此要預先沙盤推演一番。
先搞定天時、地利、人和
除非你突然有驚人的工作表現,否則談調薪最佳時機是,公司賺錢或快速成長,又需才孔急時。此外談調薪是很敏感的,要選在主管心情不錯時,甚至依照他的習慣,選擇最隱密、最沒有壓力的地點談。 人和很重要。如果你平常跟同事、其他主管相處的很好,主管為你調薪時,他受到議論的風險也比較小。
鍛鍊談判技巧,維持身段柔軟
協談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技巧: 一、多談自己,少跟同事比:協談時要強調自己能創造的價值,不要模糊焦點。加薪是很私密的,拿同事薪水來做為說服理由時,暴露出愛打聽又會洩密的負面特質。 二、別用威脅語氣:避免用外面有人要高薪挖角來做籌碼,這樣會讓主管擔心,你是否每隔一段時間有人挖角,就要勒索調薪一次。 三、表達尊重與配合直屬主管的職權:你的直屬主管上面還有主管及公司政策,你硬要,他也不一定能給。表現出尊重他的立場與同理心,他才會為你爭取權益。 四、維持條件彈性:當公司薪資條件定得很死的時候,在加薪時間與幅度上,最好都能維持一些彈性。最好預先設想到,甚至可以與主管一起研究,有什麼額外報酬的替代方案。
協談後,保持平常心
如果爭取到加薪,最好不要到處宣揚,甚至請同事吃飯,這樣會讓主管很尷尬。畢竟他只為你加薪。接著若能在工作上力求突破,讓他覺得自己的決定正確,當然是最好的。 善用了上述的協談技巧,仍不幸沒談成,也是有可能的。 不管你決定繼續待下來,還是你覺得自己不只是值這個價錢,或是主管態度惡劣,你想要離開,都要回歸到生涯規劃的基本面。 這個問題不是被拒絕後,才要思考。在協談之前,就要想到這個可能性。這樣不管調薪成不成,都更能冷靜地,為自己規劃更好的下一步。
|
|
|
(第
11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26:00
說: |
PART 9
大企業或小公司? 主講人/李祥睿(國眾電腦人力資源部經理) 整理/洪士峰 2001年7月 CHEERS雜誌 第一次求職,我該選什麼公司? (共593票) 45% 大企業才有保障
25% 小公司比較容易出人頭地
4% 看老闆臉色?自己創業才有出息
8% 我看我還是繼續念書好了
19% 景氣這麼不好,還挑什麼?
又到學校畢業季節,莘莘學子紛投入入社會工作之際,一定會煩惱自己的踏出的第一步是否正確。雖然今年的工作較以往難尋,但是仍有許多社會新鮮人面臨職場上關鍵的抉擇:在職務相同的情況下,應該選擇大企業或中小企業? 在考慮到大企業或中小企業工作之前,社會新鮮人應該謹記,選擇自己能發揮的「產業」更重於企業大小的選擇。 一般而言,到大企業工作的優點在於:職務分工清楚,能獲得公司系統化的教育訓練、在公司強調團隊合作的氛圍裡,能學習溝通與協調等組織運作能力;缺點是工作範圍較狹隘。 中小企業的優點是員工需要身兼數職,強調獨立作業的能力,可以獲得較多的實戰經驗;缺點是公司風險較高、職務變動頻繁,教育訓練及歷練可能較薄弱。
多方面的考量後才選擇企業
我給新鮮人的建議是:經過多方面分析後才決定最合適自己的企業,例如依「個人的個性」、「景氣循環的考量」、「產業前景」等因素來考量。 就「個人個性」而言,個性積極富有冒險精神的人,可以考慮小公司或高風險高機會的企業;反之,個性穩健型的人以大公司為優先。 就「景氣循環」而言,景氣不好時,大企業能較為沈穩因應不景氣的衝擊,小企業由於較敏感,所以人力與福利容易緊縮;但景氣好時,小企業比大企業更有彈性和機會獲得成功。 就「產業前景」而言,如果這個產業已經走下坡,要有心理準備:就算你再努力,也只是一份穩定的工作,要開創新局面將事倍功半。 關於晉升機會、薪資或職務等這些有形的福利,對社會新鮮人而言,雖然也要列入考慮但決不是選擇企業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還是自己能否在這家企業獲得成長。 社會新鮮人在做以上各項因素的分析時,應該尋求師長與學長、不同領域的長輩或公開資訊(如公司的財務狀況)來幫助自己做判斷。
不一定終身受雇但要終身學習
初入職場的新鮮人不論在大型或小型企業,應該要有「不一定終身受雇,但須終身學習」的態度,才能保持自己的邊際生產力(自己所佔職務帶給公司的貢獻)大於邊際成本(公司支付給妳/你的成本),確保自己的競爭力。 所以初任職的新鮮人不用太在意職稱與薪資的誘惑。你要知道,大企業的職稱通常比較低,許多小企業不吝於給你漂亮的職稱但往往不具實質意義。 新鮮人更切忌抱持著「錢多事少離家近」的觀念,而應該把它當作反向思考。錢為什麼多?事情為什麼少?這通常牽涉到其他複雜因素,例如錢多,可能公司要求你的邊際生產力也多;事少,是否公司營運出現問題,這些都需要新鮮人特別注意。 面對現在景氣不好的時機,我建議新鮮人優先選擇質優且形象良好的大企業。至少在大企業服務3-5年,透過公司系統化的訓練,多瞭解大公司組織運作,等到自己職場的戰力大幅提升後,才考慮往具有潛力的中小企業發展。 如果沒有機會進入大企業,也不要放棄次要的工作機會。只要確保自己能在工作中獲得成長,就算企業內部沒有提供教育訓練,自己也可以主動到外界進修。 一旦新鮮人決定加入的某家公司後,就要抱持著多看、多聽、多做、少抱怨的工作態度,這樣才算是真正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
|
|
(第
12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27:00
說: |
PART 10
老闆,莎呦娜啦! 主講人/林美雪(遠傳電信人力資源服務部副總經理) 顧問諮商/標竿學院 整理/莫乃健 2000年11月 CHEERS雜誌 你會怎樣提辭呈? (共552票) 4% 不告而別
22% 趁主管不在把辭呈放在他桌上
69% 「我有事和你談。」
1% 聯合同事集體辭職
4% 誰知道?我是被開除的
「離職」對許多現代工作人而言,既傷感情又棘手,卻愈來愈普遍。不論是為了什麼原因離職,最重要的是兼顧對公司部門的衝擊,及降低自己的負擔。
辭職是一種藝術
當你決定離職,不只是影響自己,還包括主管與同事,甚至也會對部門工作氣氛有影響。 好的做法是直接跟主管提辭呈,而且誠實地告知辭職的原因。有些個性比較逃避的人,會選擇欺騙。短期或許可以避免尷尬,但是台灣產業內人際圈子是非常小的,當主管發現真相的時候,難保你的未來信譽不受損。 在一些跳槽頻繁的產業裡,如科技產業,主管通常是用比較正面的方式處理員工離職。能慰留就慰留,留不住也懂得好聚好散,畢竟以後還是有可能再合作。 但是人事穩定的產業裡,許多主管面對員工離職,就比較不乾脆。甚至到了員工離職當天,主管都還不放棄挽留,員工只好悄悄走人。 有些員工四處散佈離職的消息,逼主管接受既定事實。這種做法勢必會造成與主管的關係,甚至部門的緊張,還不如時間到了靜靜地離開。
建立知識管理
當主管知道你的決定後,接下來便是和他討論什麼時候該讓同事知道,以及交接的細節。如果公司平日便有嚴謹的職務代理人制度,交接過程會容易一些。 然而離職者與接替的人,在交接的期間都還有工作要處理,常常造成交接不完整。甚至有些人到了新公司,還要義務地協助處理舊公司的業務,形成很大的負擔。 最好的方式是,平日就做好業務知識管理。每項業務的程序與必要技能,都用文字記錄下來,儲藏在檔案或電腦裡,離職時才可以移轉出去。 這種做法不但有利於接替者,對你也有好處。任何業務或專案經驗,若不能夠用文字記錄下來,很難轉化成知識。這種知識是可以重複使用與累積的,更是在公司內持續升遷,或取得外界機會的必備基礎。
降低爭議性
離職過程中,還有降低引起爭議的可能性。以下五件事一定要注意。
*如果你想把專屬於自己的檔案帶走,提辭呈前就該準備好。離職前夕才開始做,難逃瓜田李下之嫌。 *任何工作相關資料帶走前,先確認智慧財產權的規範。 *若是進入原先的競爭者公司,少談論舊公司的競爭策略與業務機密。雖然這可能提高爭取薪資與職權的籌碼,卻暴露出背叛與出賣的缺點。 *避免以負面的方式談論舊公司,這些話傳出去,會影響你在產業內的聲譽。 *不要積極挖舊公司的人進新公司,否則新主管雖然短期獲益,卻會害怕你再度離職時,撬他的牆角。
即使你離職是因為對公司強烈的不滿,離職更要低調。因為外界很難清楚到底發生什麼事,若是鬧得滿城風雨,不免讓人質疑你的EQ與處世態度。換了新工作,就應該多往前看,新工作會進展地更順利。
|
|
|
(第
13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28:00
說: |
PART 11
被主管冷凍了怎麼辦?
啊!好冷,被主管冷凍了怎麼辦? (共579票) 46% 更努力,以績效爭取機會
7% 默默接受,趁機偷懶
9% 想盡辦法換部門
34% 乾脆辭職,另擇良木;
5% 聯合同事抵制主管
專家解讀數字意義
或許您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您想要一展長才時,卻被主管冷凍了,覺得自己空有一身的抱負和理想,但卻無處發揮… 明明自己提出的建議對公司或部門有利,但主管卻用各種理由來否決,或雞蛋裡挑骨頭,就是不採納;主管在徵求意見時,也總是跳過自己而尋求其他同事的意見。遭受這樣的待遇,心裡總是會不平衡:「自己的條件和能力也不比別人差,為什麼主管要這樣對待我?」 這時您心裡可能這樣想:「算了,不要計較吧!反正工作也不好找…」,或是:「既然你不重視我,那我還留在這裡做什麼?我離開是你的損失!」每個人的反應都不一樣,每個人最後的做法也都不一樣,也許默默承受、也許黯然離開。 其實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有沒有想過與冷凍你的主管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好好的談一談,兩個人面對面瞭解彼此的想法、解開心結。你會發現你可能誤解主管的思意了,或是主管不瞭解你的想法,那就藉此機會互相瞭解。互相的瞭解幫助你知道被冷凍的原因,而彼此的溝通更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因為瞭解對方的想法,在工作上的衝突及摩擦的機會就減少,事情成功的機率也大增。 當你遇到問題時,與其消極的承受,或是過於積極的抵制,倒不如勇敢的去面對並找出原因設法解決接受挑戰,而不要選擇逃避! (文/博士博網站 昱泉管理發展中心課程製作人 PAS)
|
|
|
(第
14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29:00
說: |
第二回合結束
|
|
|
(第
15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30:00
說: |
最後一回合開始
|
|
|
(第
16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31:00
說: |
PART 12
如何領導高材生?
文/馬慧凡(致伸實業公司人力資源處副總經理) 整理/林孟儀 2001年2月 CHEERS雜誌 你最怕帶到哪種部屬? (共433票) 12% 聰明有餘,智慧不足
5% 績效至上,功高震主
44% 甜言蜜語,混水摸魚
2% 腳踏實地,獨缺創意
38% 好大喜功,短視近利
東方文化比較重視學歷,早期以我在外商公司服務的經驗來看,外商一切以表現為優先,學歷沒有絕對優勢。可是東方國家的政府機關在社會制度或是用人銓敘上,卻特別重視學歷,使得學歷導向成為一種文化,學歷更成為找工作時必備的敲門磚。 我曾經服務於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其中10位國家地區的負責人中,有8位擁有碩士學位,而且絕大部分甚至是雙碩士,另外兩位則是博士。 現在的高科技產業,員工至少是大學畢業,且絕大多數都擁有碩士學位。相較於過去,也就是目前擔任主管職務的這個世代,只要擁有大學的學歷就已經算相當不錯了。 主管必須體認到,雖然愈年輕的世代,學歷背景愈好,但能力的衡量是無形、主觀的,所以一張學歷既代表什麼,也並不代表什麼。 因為在還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可供評量能力之前,學歷代表了過去努力的一個成果或狀況,是最客觀的證明;因此在謀取第一份的工作時,學歷所帶來的優勢較為顯著。
職場和學校不同
但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學歷卻無法帶來任何的保證,能力的展現未必與學歷成正比,懂得努力、願意自我投資的人,自然容易勝出。 通常學歷較高的人,最顯著的特質是比較有自信。而且,這些人求學一路順遂,也容易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所以比較不服從、主觀、有自己的意見,難以接受領導。 但是,求學階段是內控、主控性比較強的,只要肯用功唸書,加上不錯的天資,通常付出多少努力,就有多少收穫。但職場上的情況是個人無法預期跟掌握的,例如新鮮人的表現很不錯,但是如果周遭配合度不夠、主管不欣賞、同事不協助、公司的制度不佳,再好的表現也會打折扣。 所以新鮮人對挫折的承受或變化的因應,衝擊比較強,因為職場生態,往往超出原先的預期或想像。 企業進用新鮮人後,主管應運用企業文化所發揮的影響力,重新灌輸這些人職場倫理,教導他們該有的紀律與正確的工作態度。 面對不同的世代,管理階層應有一定的敏感度;帶領高學歷、服從性低的員工,主管應更有傾聽的技巧,了解他們想些什麼,再給予回應,避免一開始就依自己的經驗下達命令。因為彼此的認知不同,若拿老套的威權管理來領導這批人,對雙方的殺傷力都很大。
讓新人成為企業的動力
團隊的組合雖然依世代改變,但人際相處的基本原則卻不變。我們以為現在的年輕人很獨立自主,坐在電腦前就與世隔絕,但是從我對新人的訪談中了解到,其實他們很需要被關心與尊重,人性總有些基本的需求,這些待人的中心思想不變,只是領導的技巧不同罷了。 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有某些特質,主管如果不能面對這些事實,永遠不能吸引或雇用到這批人,對企業而言是一種損失。 企業進步的動力就在於新血,知識與科技的進步與變化這麼大,企業一方面應輔導高學歷的員工了解實際職場的狀況,但也不該讓舊有的傳統或壓力,扼殺了新人可能具備的創新能力,否則企業將喪失調整腳步的大好機會。
|
|
|
(第
17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32:00
說: |
PART 13
遇到倚老賣老的同事怎麼辦?
主講人/李崇領(花旗銀行人資處副總裁) 整理/林孟儀 2001年5月 CHEERS雜誌 你最怕遇到哪種同事? (共461票) 7% 倚老賣老
16% 愛打小報告
52% 笑裡藏刀
11% 頑固不知變通
12% 打混兼八卦
新人一進入職場,最怕遇到喜歡倚老賣老的同事,處處干涉、事事指導,無法好好施展自己的能力,總是被老鳥牽制。新主管亦然,麾下有這麼倚老賣老、又難以駕馭的部屬,對部門絕非好事。 就外商公司的企業文化而言,能力凌駕一切,年齡並不是升遷的重點。年紀大又未獲升遷的人,反而會變得謙虛;但是在傳統或本土的企業裡,講究職場倫理與年資,倚老賣老的情形較明顯。
尊重方為上策
會倚老賣老的同事,在組織裡通常是年資夠久、經驗豐富,卻升不上去的人。不過,這樣的人除非是過度吹噓自己,通常手中都握有籌碼,才敢如此倚老賣老;例如,他們在實務上都具備一定的經驗與能力,而且往往是部門的意見領袖,但是可能因為缺乏領導的特質,或是廣大的格局與視野,而未獲得升遷。 對一個新人而言,當務之急自然是盡快融入部門組織,適應企業文化與環境。所以,新人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待喜歡倚老賣老的同事,發覺並善用他的優點,將這些經驗複製成自己的優點。 新人可以先觀察這位同事、藉以了解組織生態;此外,不要反駁他的看法,以免因為得罪意見領袖,而間接壞了與其他同事的關係;並應該運用他喜歡「指導」菜鳥的心態,在最短時間內熟悉業務內容與流程。 萬一這位愛倚老賣老的同事,實在干涉過多,他的看法也與你、甚至與主管相左時,千萬不能與他正面衝突,這樣的人通常都愛面子,為他保留顏面、給予充分的尊重,才是上策。 因為真正過目、批准文件的人是主管,並不是老鳥,新人只要在表面上顯示服從的態度即可,仍然可以做自己認為正確的提案,無須正面與老鳥爭論。
逆向操作善加運用
除了謹守職場倫理、不要與老鳥正面衝突,其實,不論老鳥是否倚老賣老,都值得新人好好看齊與學習,正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新人可以從主管與老鳥身上,看到一件事情不同的角度,幫助新人多面向的思考與判斷能力。 就主管而言,這樣的下屬通常喜歡被新主管「垂詢」,主管應借重老鳥愛表現的人格特質,瞭解新部門每位部屬的態勢;藉助老鳥的經驗,新主管才得以盡快掌握全局、瞭解團隊,並建立領導地位。 主管可以利用投票的方式,在會議中製造建設性的衝突,老鳥若有不同的意見,就得說服大家;或是減少請教老鳥意見的機會,讓團隊的力量顯現;也可以建立重視「專業」的文化,強調「績效管理」與數字等個人表現,讓他明白主管衡量能力的重點在於專業,沒有表現一切免談,才能對他有所約束。 人的緣份很奇妙,常常「不打不相識」,主管如果覺得這個倚老賣老的部屬其實還滿可取的,只是因為一些盲點而錯失升遷機會,不妨真心地拉他一把,或偶爾指點他一下,讓他更願意為團隊效力。 愛倚老賣老的人若不檢討自己、不思改變,通常會與主管或同事鬧翻,而要求調部門,通常轉調的機會不高,因為別的部門也會多方打聽對方的工作情形,所以,看不清自己缺點的人,最後的下場就是另謀高就了。
|
|
|
(第
18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33:00
說: |
PART 14
如何說老闆的不是
文/溫珮妤 2002年11月 CHEERS雜誌 老闆不是萬能的,總有可能做錯事。如何讓犯錯卻不自知的老闆,明白自己的錯誤,可是門大學問。 聰明的員工總知道要「背著一個梯子」─永遠給老闆台階下。 相信大家一定對於「我是一個open-minded的人」這句話不陌生,一旦是老闆這麼說,千萬別相信(don/t buy it, never, ever)。或許可能因為自己直言指責上司錯誤而大受賞識,或是讓主管留下深刻的印象,未來前途一片光明燦爛,但這大多只能在歷史故事上看到。所以請別冒這個險。
發展好的指正策略
但如果真的因為老闆做錯事而讓你看不下去或睡不著,那麼我建議你要發展個「說老闆不是」的策略,以免有任何閃失,影響自己的工作權或未來的職涯發展。 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請務必確定這是老闆犯的錯。但請別在告知主管錯誤時還帶著證據,讓老闆以為你要攤牌。此外,如果是整個團隊都不滿老闆的錯誤,我也不建議以「團體溝通」的方式,因為這更容易讓主管有「你們一起來攤牌」的壞感受。 一旦百分之百確定是主管的錯時,就開始找個好時機並且觀察老闆的臉色、找個適當的場合,再設計好的起頭,告訴老闆他的錯誤。 時機很重要。請觀察正確適宜的時機,尤其是觀察主管的心情。在老闆好心情時溝通總是最有效的。 是否找到適當的場合告知主管錯誤也很重要。如果你發現老闆做錯了,請別在公開場合直接指出主管的錯誤,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因為,老闆的面子非常重要,而且古今中外皆然。因此,請你等人群散去後,再私下找主管聊。
「以退為進」的溝通
有好時機、找到適當的場合後,開頭的話術也會影響著你這次表達溝通是否成功。先讓老闆知道你的出發點是好的,例如「我是為了公司營運著想」或「我非常尊敬你」之類的話,並且先說:「對不起,我知道我哪裡沒做好」,接著再以輕描淡寫的方式暗指(point out)主管的錯誤。 此外,「以退為進」也是個好策略。例如,很多部屬最討厭說一套、做一套的老闆。如果你想要讓主管知道他「說一套、做一套」的錯誤,你可以以隱喻的方式,例如「我的朋友在某家公司工作,總是抱怨他的老闆說一套、做一套,開會時明訂不挖角,但卻私底下向部屬打探挖角的可能……」,暗示主管他所犯的錯。 一般而言,聰明的老闆聽得懂暗示,並且會感謝你的誠懇與體諒。至於有錯卻不承認,或是笨到聽不懂你的暗示的主管,我建議你「擇良木而棲」。天底下沒有完美的老闆,因此,我建議工作人可以試著抱持著「視而不見」的心態,以免自己太難過而傷了自己。更何況,這位不聽人指正的老闆不會永遠是自己的主管,你或許會因此而成長更快。
主管,請有雅量接受指正
至於身為主管,請承認自己並非萬能,因為人總有犯錯的可能。如果有部屬指正自己的錯誤,只要出發點不是純粹要羞辱上司,就要感謝部屬的用心,因為他們都是為了公司、甚至為主管好,才提起勇氣指出自己所犯的過錯。 對一家公司企業而言,有錯不承認的主管會影響整體團隊的士氣,進而影響公司營運。因此,我建議企業可以設置投訴管道(open-door policy),讓員工永遠不會有「秋後算帳」的疑慮與擔心。
|
|
|
(第
19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33:00
說: |
PART 15
我該在辦公室裡吐苦水嗎?
主講人/張錦富(標竿學院e化人力資源網路處長) 顧問諮商/標竿學院 整理/蕭西君 2000年11月 CHEERS雜誌 想罵老闆、同事又怕隔牆有耳,怎麼辦? (共256票) 7% 我家的家訓是稱讚人家時要大聲,罵人時要更大聲
10% 到茶水間打小人
39% 找朋友吐苦水
39% 想辦法解決問題、改善現況
4% 拿另一半出氣
在職場上,每個人難免都有受挫的時候,情緒低落找個人吐吐苦水是人之常情,但是一肚子委屈該往哪裡倒,就是大學問了。 若是談話的內容被洩漏給當事人知道,破壞彼此感情也就罷了,萬一事關工作前程,未免造成遺憾。
找正確的人吐苦水
一位剛進公司不久的新人,因為無法與上司溝通,只好跟上司的秘書訴苦;沒想到當初頻頻附和他的秘書,一轉身就向他的頂頭上司打小報告,造成他與上司之間關係更加惡化。後來,他決定越級向大老闆報告,但消息卻被大老闆秘書轉述給他的頂頭上司,他不但沒有機會面見大老闆,最後更只能辭職。 因此當你還不了解一個公司內部的生態環境前,不要貿然找人說心事;事實上,你根本就不該跟工作上相關的人吐苦水。 每個人在職場中的角色隨時都在變動,今天是戰友,明天可能是競爭對手。想吐苦水,最好找身邊的親朋好友,以免因為利害衝突,導致說過的言語被加油添醋傳出去。
不能吐的苦水
但是,在職場上什麼都不說也不對,應該要適時發表想法,否則反而會被當成居心叵測。有些時候,談談自己生活上的趣事,更容易與人打成一片。 口舌是決定職場上人際關係是否成功的準則。說什麼、對誰說、怎麼說,都需要透過學習與經驗累積;謹言慎行,看看別人的狀況再來衡量自己。 同事之間有幾類不能說的事情。第一,有關個人隱私,比如夫妻問題、婆媳問題,這些事情很容易在與別人產生衝突時,被對方拿來歸罪於個人特質。 第二,有關公司忌諱的話題,例如公司機密、薪資問題,這些重要問題多數公司明文規定不能外洩。 另外就是個人與高階主管的恩怨。有恩容易遭忌,有怨或許會被有心人士拿去炒作,會傷害到自己的事情,盡量避免提及細節。 如果不小心說了不該說的話,事後仍然有補救的方法。以那位新人為例,當初他就應該直接跟頂頭上司溝通,當面提出自己的疑問、想法和感覺,不要讓老闆聽到那些經過包裝的言論;同時,他應該知會那位秘書,事情已經跟他的上司談過,避免打小報告的情形再出現。
說話前想清楚後果
吐苦水,其實也可以很正面,我和朋友互相吐完苦水,就會找出幾種可能的解決方法,經由角色扮演進行沙盤推演;等到真正實行後,再跟對方一起檢討是否成功。 如果找不到這樣的朋友,至少要找價值觀與想法和自己相似的人,。不過,說任何話前,最好想清楚後果是什麼,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 適時、適當、給人留餘地,才是吐苦水的最佳方式。
|
|
|
(第
20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34:00
說: |
PART 16
升學?就業?答案近在咫尺
文/許書揚 2002年6月 CHEERS雜誌 又到了畢業的季節,每逢此時總是有不少朋友徘徊於升學與就業間,不知該何去何從? 「你對於自己有什麼樣的期許?」5年、10年後「你希望自己坐在什麼位子?」強迫自己面對問題,是釐清問題的第一步。 以就業市場的需求來看,學歷愈高當然是愈能加強個人的競爭力。但是如果未曾深思,只為逃避、拖延進入職場的時間,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繼續深造
選擇繼續深造的人將立刻面臨的幾個考慮項目包括: 時間-畢業後一股作氣繼續唸?或者計劃先工作以籌措學費?以最熱門的MBA而言,如果想進入名校,通常必須具備相關的工作經驗。 地點-國內還是國外?如果是國外,學位取得時間的長短及當地的消費水準都將影響地點的選擇。可以先衡量自己的預算,再考慮學位之外想要達成的附帶目的。 科系-唸本科系或熱門科系?這會影響日後對於工作的選擇。經過大學四年的探索,應該對個人的性向、能力由初期的模糊逐漸變得清晰,能夠有機會再次為自己選擇,絕對要善加珍惜。 方式-即便必須先投入就業市場,有心向學者仍可在行有餘力時透過國外的遠距教學;參加國內各種在職進修學分班、MBA學位班,達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直接就業
準備就業的人同樣也有幾種考量: 決定先就業,應該提前到大三就要開始投入各項準備,拖到畢業前夕就太晚了;追求穩當安定的朋友可以考慮參加各種公職考試。 如果著眼於中國的發展潛力並考慮赴大陸工作,就要對於當地的薪資有所掌握。目前外資企業提供給非理工的大學畢業生之待遇為人民幣2,500-3,000元;提供給理工科系的畢業生之待遇為人民幣3,500-4,000元。 至於不論是社會新鮮人或已具工作經驗者,在找工作時都必須注意專業的連貫與一致性,就我多年來遍看履歷表的經驗,這件影響既深且廣的事始終是被忽略的。我可以很清楚的告訴各位:人事主管在抉擇時,通常傾向選擇對於未來方向已經規劃得很清楚的人,或許因為這間接呈現出工作上所必需的分析與思考能力。頻頻更換工作領域,很容易被解讀為「始終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換作你是用人主管,也不想冒險錄用。 而應徵工作時,應該避免提出造成自己提前遭淘汰的問題,例如:「公司會提供哪些訓練課程?」「公司鼓勵員工在職進修嗎?」。從求職者的立場,這樣的希望是無可厚非;但從公司的觀點,聘用一個人的目的是期待他能為公司帶來貢獻,至於對人員的的培育訓練,要看營運狀況及企業文化,畢竟不是所有企業都能以此為經營主軸。有些朋友本末倒置,將之視為選擇工作之必要條件,這就難怪在求職路上屢屢感到失望不順了。 繼續深造?直接就業?其實對日後的成就所造成的差異有限;但是如果你不知道「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那對日後的影響可就驚人了!
(作者許書揚現為保優美管理顧問公司、經緯智庫公司總經理)
|
|
|
(第
21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上午 10:36:00
說: |
以上
很長
各位看倌辛苦了
有幾篇寫的蠻有用
大家可以跳著看
不過偶個人認為
還是坐著看比較舒服啦
|
|
|
(第
22
篇)
阿套
於 2003/7/23 下午 02:22:00
說: |
自己推好了
|
|
|
(第
23
篇)
一直
於 2003/7/23 下午 03:39:00
說: |
嗯~~不錯~~謝謝分享~~^^
|
|
|
(第
24
篇)
不想去大陸
於 2003/7/23 下午 04:21:00
說: |
現在看到職場會作惡夢, 剛辭掉工作,不想被派到大陸,以前去像牛像馬,做到晚上12點。 現在離開職場怎麼辦? 到號子上班好了.
|
|
|
(第
25
篇)
小台勞
於 2003/7/24 上午 01:54:00
說: |
我~~~在大陸作台勞~~今年是第4年了!! 當初是抱著滿腔的熱誠, 做牛做馬,建立系統,教導員工,..24待命
現在...身體累了!心也累了! 準備下個月提辭呈。 回台灣在充充電。不然很快就要被自己教育的員工幹掉的!
悲哀! 員工帶不起來是你無能, 帶起來了,也就是你該走的時候了。
台灣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