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篇)
阿套
於 2003/9/30 下午 03:35:00
說: |
在「人活著只有一次」的思考下,連加恩選擇了偏離臺灣社會主流價值的生活方式。 他在五個人就有一名愛滋患者的西非國度裡,讓年輕人看到活著的另類模式、做事的另類出口。
你印象中,臺灣現在的年輕人在做什麼?可能正崇拜著《臺灣霹靂火》中的劉文聰、反覆傳誦他那「一罐汽油與一根番仔火」復仇語錄。
那麼,剛從醫學院畢業的學生又在做什麼?可能正設法要成為一百名畢業生中,不用服兵役的那八十人,而直接披著白袍成為令人豔羨的醫生,或在人來人往的診療室裡快速累積帳戶中第一個百萬,這是國民所得達一萬三千美元的臺灣,提供給這一世代年輕人的生活水準與工作機會。
但六十五年次、兩年前從陽明醫學院畢業的連加恩,卻顛覆了我們對這一世代人的刻板印象。
兩年前的三月,已考上預官資格的連加恩,居然要放棄預官資格,參加第一屆外交替代役。「我要去布吉納法索〈BurkinaFaso〉當兵!」父親連益雄、母親胡美華聞言,二老的腦袋一陣轟然,久久才擠出一句: 「那是在哪裡啊?」
最困難的地方最有機會
雖然連益雄這一家人,二十多年來,為了義診經常在臺灣南北跑,專攻植物病蟲害的大女兒、當外科醫生的姊夫也到泰北佤邦駐診。但布吉納法索,這個名字必須反覆念上五遍才通順的國家,位在西非內陸,國民所得不及二百五十美元、十萬人中才有一名醫生,這些象徵窮困的資訊;六月天的五十度高溫、每五百隻蚊子裡就有一隻瘧蚊、每五個人裡有一人是愛滋病患者……,聽到這兒,會放心讓子女去的人恐怕是傻子。
二○○一年四月一日,連加恩正在手術房見習。同一時間,為連加恩趕辦證件和完成報名的連益雄,就不斷罵自己是傻子。「最困難的地方最有機會。」聽到連加恩這麼說,胡美華也不再反對。十一月,連加恩坐了三十六小時飛機抵達布吉納法索,這個地方改變了他的生活與生命,這個國家成為他從小到大離家最久的「新故鄉」。
在布吉納法索待了三個月後,連加恩開始用 e-mail 寫起日記兼家書的「非洲役男日記」。當看到連加恩寫到,在菜市場買肉時,居然有一大堆禿鷹在旁盤旋著;會把醫療團裡養的豬殺來請當地小朋友吃,是因為愈養愈瘦,不如趕快吃掉;為讓自己看起來更像非洲醫師,就蓄起落腮鬍,只是每次去見大使時就要剃掉;把布吉納法索翻成君子之國,是因為這裡的人再窮也不偷不搶,即使五到十歲的小孩拿著三包面紙在酷陽下兜售,他們也很珍惜;新臺幣一千元在這裡可以過一個月、是小學生一年的學費……。
經過半年,熟悉環境、了解醫療團運作,同時也結交了當地省長、警長、村民等好友後,從念建國中學就當班長的連加恩,又想「帶頭造反」了。沒想到一連串的「造反」,竟是我與布國復交近十年來,對當地宣傳效果最大、引起國人回響最多的「運動」,而這卻是出自一名替代役小兵之手。
嘉年華會般的清潔日
其中最膾炙人口的三件事就是捐衣、打井與蓋孤兒院了。連加恩剛到布國時,在滿是垃圾的市街上,看到許多人沒衣可穿,即使有人捐,衣服還沒到窮人手上就被賣了。
他靈機一動,想到「撿垃圾換衣服」的活動,由父親連益雄擔任長老的台北榮星教會發動募捐。去年六月三十日,花了六萬多元運費、在海上「漂流」三個月的六十箱舊衣服抵達布國。
在發衣服的前一天,連加恩找木工搭台子,向電台買廣播時段,租音響、帳篷,邀請當地的官員當嘉賓發第一件衣服,並請來當地教會的牧師布道傳教。「三袋垃圾換一件衣服,短短兩個小時,就把六十箱的衣服發完,不知那垃圾堆得有多高?」連益雄難以想像地說。
結果,那一天當地的六間教會約二十多位年輕人來幫忙,七千多個垃圾袋得四大輛卡車才清理得完。當街道上看不見垃圾,換到衣服的人都歡天喜地地穿著「新衣」亮相,彷彿嘉年華會般熱鬧時,是連加恩最有成就感的時候。而這次的活動不但登上了當地電視台,布國政府還把這一天訂為清潔日。
至於換來的垃圾袋,除了部分掩埋外,連加恩找人教導當地婦女、失業青年,用回收的垃圾袋編織成洋娃娃及皮包,當作產品賣給鄰國的貝南商人。而他還運用從臺灣匯給他的捐款買了一公畝地,作為職業訓練的教室及展示場。
「撿垃圾換衣服」已不是一次的活動,而成為一種常態了。直到去年底,榮星教會已寄出一千五百多箱的衣物,一百六十多萬元的運費也全靠有人心的捐助。「這些衣物不只是我們的教友所捐,而是來自不同信仰,卻有心為善的臺灣同胞!」連益雄感動地說。
接著是打井的大工程。 連加恩經常到拉圖村〈 Latou 〉的孤兒院幫忙,發現這有三千居民的村子裡共用著兩口井,去年三月時兩口井已淤塞,村裡的孩子早上四點就到別村打水,頂著酷陽,一天只能來回兩趟。
小兵連加恩決定要為村民打一口井,但打一口井得花十五萬元,連加恩寫了封email回台北。收到 email 的榮星教會再度發動募捐,起先只募到四萬元,其中十一萬元還是一位陳女士所捐。
捐款那天正是陳女士的生日,當先生問她想要什麼禮物時,她就向先生要了十一萬元的
|
|
|
(第
2
篇)
一直
於 2003/9/30 下午 04:50:00
說: |
謝謝分享~~^^
|
|
|
(第
3
篇)
綠
於 2003/9/30 下午 04:58:00
說: |
推ㄚ ㄚ套!!!
|
|
|
(第
4
篇)
鐵面人
於 2003/9/30 下午 05:27:00
說: |
幫忙灌水 推!
|
|
|
(第
5
篇)
好
於 2003/9/30 下午 05:38:00
說: |
一定4要推ㄉ拉
|
|
|
(第
6
篇)
阿套
於 2003/9/30 下午 05:44:00
說: |
等下下班了
晚上上英文
希望到明天有更多人看到
|
|
|
(第
7
篇)
阿套
於 2003/9/30 下午 06:02:00
說: |
以前PO過的 新瓶裝舊酒
心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
文/盧智芳
57年次的廖婉君(中),是台大電機系六十多年以來的第一位女教授。她不走父母眼中「最好的路」,一路堅持自我,追尋理想。
台南白河是個和煦靜謐的小鎮,大部份鎮民都踩著熟悉、固定的步伐前進。然而有個白河女孩,從小想法就與眾不同:「我不愛當文靜的女生,覺得平穩人生很無聊,」在白河出生、長大的台大電機系副教授廖婉君笑著說。
她的童年玩伴,許多成為中小學老師,走入家庭,踏上南部父母眼中「最好的路」。但是57年次、單身的廖婉君,卻選擇另外一種精采的方式,揮灑自己的影響力。
她是台大電機系創系六十多年以來,第一位聘用的女教授。「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局面,在她身上連續維持了6年。
1997年,廖婉君取得美國南加大電機通訊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得到美國《EE Time》雜誌頒發「傑出電機青年獎(Outstanding Young Electronic Engineers)」,更是當時獲獎的唯一華人。
不過,最讓廖婉君驕傲的,還是她的研究登上國際舞台,被列為國際通訊協定標準。運用她的發現,除了有線網路如室內電話或電腦,透過無線網路如行動電話,也可以撥打網路電話,方便之餘,更大幅降低通話費率。
種種耀眼的成績,使廖婉君在2000年,在台灣獲選為十大傑出女青年。
對照這些光榮的紀錄,見到廖婉君本人,倒令人有些意外。她身型嬌小、聲音輕柔,短髮包裹的娃娃臉上,還帶種大學女生的清純。混在一堆研究生裡,根本看不出來誰是教授、誰是學生。
難怪台大電機系主任郭斯彥不諱言,起初他有點擔心,這樣一位年輕的女老師,面對台大電機系一甲子「陽剛」的傳統,「可能會害怕,施展不開。」
但時間過去,「她比我想像中表現更好,」郭斯彥說,當初完全多慮了。
儘管沒有強悍的氣勢烘托,但實際上外柔內剛的廖婉君,每回面臨人生的抉擇,都不喜歡順勢而行。她從不放棄能爭取「破格演出」的企圖。
走一條獨排眾議的路
就像父母一心希望她走上教書順遂的路,為了不讓雙親失望,高中聯考,她同時考上台南女中與台南師專。一心想讀大學的廖婉君只好使出「緩兵之計」說服父母:「先讀高中,將來能考上師大更好!」
等到大學聯考選填志願,她又在父母期待的師範體系外,夾雜了一個例外-交大資訊科學系。沒想到,後來果真考上這唯一的「例外」。
未來變得寬廣,但也跟著充滿不確定。廖婉君花了很多時間跟父母溝通:「他們應該祝福小孩,而不是擔心,」她很堅定自己的選擇。
碩士畢業,廖婉君到中華電信研究所工作。一年後,她再度想改變平穩的生活,決定出國唸書。
雙親百般不捨,拗不過拼命想展翅高飛、開拓視野的女兒。「我當時覺得前途充滿了光明,」廖婉君笑著說。爸媽無奈,只能丟下一句:「就當妳去美國當兵好啦!」
自始至終,廖婉君對自己的期許,不曾受限於女性角色的框架。
問自己 不是問別人
她歸功於高中遇到很好的物理老師,對她很有信心。「『這個很簡單』跟『這個真的很難,會搞死妳』,感覺真的很不一樣,」廖婉君印象深刻。
在男性為主的學術領域,難免有人存疑,以女流之輩,能否出類拔萃。但廖婉君勇於接受挑戰,用能力證明一切。
大學四年,她有五個學期拿書卷獎,同班男生瞠乎其後。如今在台大,研究生也都知道,跟「廖老師」做研究,得有「被操」的心理準備。
做任何事,都比別人更投入,廖婉君卻寧願歸因於求好心切的個性。她同意,作為少數,傑出的女性學者「能見度」確實更高。但女性若只因為性別念茲在茲,特意表現強出頭,「那就太不健康了。」
同樣地,一路做選擇,她很少考慮競爭者是男性的因素。「幹嘛看別人?」她說,「要問我自己是不是ready的,問自己,不要問別人。」
許多人好奇廖婉君年輕、單身的身分。爽朗的她並不迴避:「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她說。
她形容自己有牡羊座天生樂觀的個性。或許是這樣的特質,六年來,作為系上唯一的女老師,不但不覺不自在,反倒「很好玩」。而繼她之後,今年台大電機系又加聘了兩位女教授。其中最年輕的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博士何旻真,還是系上第一位「六年級」老師。
埋首研究,「我很滿意現在充滿挑戰的生活,」廖婉君說。這是當年那個白河女孩想望的人生嗎?她用笑容做了回答。
CHEERS雜誌 35期 2003/8/1
|
|
|
(第
8
篇)
阿套
於 2003/10/2 上午 08:29:00
說: |
2003.10.01 中國時報 6年級是令人心疼的一代 【李月華/台北報導】
六年級生成長於富裕的年代,出社會時面臨的卻是台灣環境最嚴峻的時刻, 他們能否承接起台灣社會跨世紀之後的發展責任?商周在調查中發現,六年級是 比前兩個世代更重物慾的一代,卻也是可憐而令人心疼的一代,他們的未來和 台灣社會的前景值得大家多關心。
商周發行人金惟純指出,六年級成長於台灣經濟環境最好的年代, 社會的氛圍讓他們覺得「賺錢很容易」,加上四、五年級的父母對六年級 以後出生的孩子百呵護備至,提供他們最好的物質享受,以致他們養成 物質規格超過前代的價值觀。然而面對台灣經濟環境惡化的現況,六 年級生的教育水準或許普遍比父母那一代來得高,找工作卻是倍加艱難, 更不幸的是,對於這種處境,六年級生可能還不自知。
商周表示,日本經過十幾年經濟蕭條之後,產生了所謂「平成不況」 世代,這一輩年輕人由於大環境不好、工作難找,一旦有了工作,認真努力 的程度更甚於父母那一代的人。台灣的六年級世代是否也會有這種覺悟和反省? 抑或會像日本另一種族群「單身寄生蟲」一般,寄生在父母家中、有多賺錢就 當自己的零用錢花?目前態勢還看不清楚,但希望這一次的調查結果能夠 喚起六年級生的警覺。
2003.10.01 中國時報 6年級拜金追夢族 不怕難度高只怕報酬不夠多 【李月華/台北報導】
一般人印象裡,六年級生安逸度日,不為以後打算;也有人說,六年級 只做輕鬆的工作,遇到困難就退縮。但是根據《商業周刊》的調查,六年級 生希望在自己專業領域裡成為領導菁英者近七成五,成就欲望遠超過四、五 年級前輩們。只不過,六年級生更重視報酬,認為高難度高報酬工作有很大 吸引力的超過五成六,同樣高過上兩個世代。因此有人稱他們為「拜金追夢族」 ──夢想遠大,但建構在同樣遠大的物質基礎上。
調查中,認為自己在未來五年內能夠成為領導菁英的,也以六年級生最多, 約五成有此自信;相較之下,四年級只有32.8%、五年級有40.7%。生長於經濟高度 繁榮的六年級世代,普遍個性上都具有樂觀、自信的特質。一位在上海的受訪者就表 示, 她參加一群台灣成功女性組成的團體,其中不乏總經理、知名室內設計師,她覺得, 接觸這些菁英,會有成功的機會,「…只要不斷催化自己,用念力、信心, 讓夢境感覺是真實的,就有成功的一天。」
同時,五成六的六年級生認為高難度高報酬的工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回答完全沒有吸引力的只有6.2%,若公司要員工接下一個失敗率極高的工作, 回答「很有嚐試的意願」的六年級生有44.8%,比四年級35.9%和五年級的38.9%都要 高。 有趣的是,六年級回答「欣然接受,並且全力以赴」的人為28.9%,低於四、五年級 的34.8%和34.5%。可能的原因,有些六年級生說,對於「全力以赴」四個字眼, 感覺太強烈而有一種反感,因此不願意勾選。
「搞一票大的,反正nothing to lose(沒什麼可損失的),只要成功, 這輩子就結束了。」在商周採訪的故事裡,有兩位受訪者在不同時間、不同背景、 不同國度說了相同的話,這是六年級的心聲,顯示出他們不在意工作的難度, 但在意成就(報酬)的高度。另一位受訪者則說:「如果要我放那麼多精力在工作 上, 就要有能與工作能力反應的薪水。」六年級不怕難,但是報酬度要同樣夠厚才足以吸 引他們!
2003.10.01 中國時報 6年級生 1個月23萬8才夠無憂 【李月華/台北報導】
比起年長的四、五年級世代,六年級生更重視物質享受!此一說法現在有了依 據。 根據《商業周刊》「跨世代續航力大調查」,若想下半輩子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有12.5%的六年級生認為至少需要一億元存款,等於每八個人就有一個要求這麼多, 比起四年級的7%、五年級的9.5%高了許多。很明顯的,六年級對金錢的夢想比四、 五年級遠大,所以商周稱他們是:一億世代!
六年級生,泛指民國六十年至六十九年出生者。商周指出,這個世代出生時, 政府推動十大建設;他們長大的過程中,家家戶戶買了彩色電視機、KVT開始合法經 營; 他們念中小學時,髮禁開放、上地理課比誰去過的國家多、六合彩風靡全台、 股市衝上萬點;他們的高中沒有學運,麥可傑克遜來台演唱會才會讓他們擠爆某個廣 場; 到他們上大學時,網際網路開始流行,光華商場的組裝電腦市場起飛;等到他們踏入 社會、 有經濟能力的時候,報紙上處處以億元為標題:億元彩券獎金、億元倒帳風波、億元 購併案…。
所以商周總結說:六年級生擁有比上兩個世代更無憂的家庭後盾,他們的企圖 與野心 也比上兩個世代規格都大。若以四十五歲退休來計算,假設六年級生平均活到八十 歲, 那麼有存款一億元,在不計算利率的情形下,每個月大約可以花23萬8千元,由此可知 六年級的野心。
商周的調查還指出,四、五年級對於無憂無慮人生的經濟期待,以回答需要
|
|
|
(第
9
篇)
拱抬
於 2017/6/28 上午 08:50:00
說: |
價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