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新聞!
市場新聞!
進入網友聚會!
選讀特區
圖表!
部落格
休閒育樂!
進入政治議題!
廣告說明
懸賞公告
關於168
張貼者: LEON
時間: 2025/3/25 下午 04:12:00
標題: 【羅斯福說有學問而無品德,如一惡漢;有道德而無學問,如一鄙夫。古人云:德者才之王,才者德之奴。】
內容:

【 人品好是一種人生智慧 】

人品好是一種人生智慧,人品不好的人據我觀察,這類人通常就只會耍小聰明小手段,殊不知聰明常常反被聰明誤,人生在世有你不知道的規則,老老實實的做人才是真智慧。

古聖先賢說 :

仁義值千金。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寧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天眼恢恢,疏而不漏。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不到。為善最樂,為惡難逃。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一毫之惡,勸人莫作。一毫之善,與人方便。欺人是禍,饒人是福。天眼恢恢,報應甚速。聖賢言語,神欽鬼伏。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無愁月影斜。奉勸君子,各宜守己。只此程式,萬無一失。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求人須求英雄漢,有難勿受小人恩,小人之口甜如賓,說來句句好像真。易反易覆小人心,所以小人不可近,近一分時黑一分,莫個惹來一身蟻,弄到身上一身痕,知人口面要知心,若想做人得潔白,就要帶眼去識人。行動若果無實際,雖然半句亦算多,說得出時做得到,這樣才是世界波。

善惡到頭終有報,莫話天公無眼見,時時正在記錄中,舉頭三尺有神明,勿把性情來任縱,誰人若不走正道,都是天理所不容。生活若然是清苦,各人內心要安靜,忍耐任由風雨過,守得雲開見月明。平生不作虧心事,半夜敲門也不驚,大家安份來過日,自然福至在心靈。從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壞事千萬不可做,做了一定有人知。

做人做得要正義,好似一粒夜光珠。明白做人兩個字,做人但求無愧於心。世道自古人情冷,富貴從來不可攀,少見雪中來送炭,添花路上滿人行。心曲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莫與彈,善惡難逃上天眼,因果分明在世間。

記住灰心無中用,能夠過江是猛龍,終須有日龍穿鳳,運到時來處處通。所謂量大福亦大,有福來自於四方,靜心自然便發覺,萬種福氣在身旁。人的見識不一樣,十隻手指有短長,樣樣斤斤來計較,反為容易惹禍殃。謙厚待人好印象,一切逢凶化吉祥,只要行為是正當,人格不會有損傷。事情總會有真相,日後必定見心腸,禮讓始終人敬仰,不必自我作宣揚。百忍成金為至上,有麝到底自然香。

冥冥之中有定數,在這無窮的宇宙,就算如何大本領,命運總是走前頭。記住百忍便成金,做人無須太衝動,凡事應以和為貴,閒氣爭來過眼空。上天賞罰有分明,果報循環在宇宙,種善因可得善果,有種才會有收受。若憑空口幾句話,未達天意所要求,行為表現無善道,只有隨波逐水流。凡事合乎上天意,自然福慧兩雙修,還有好運漸漸來,到時就會樣樣有。

遇到面前條路窄,應留一步給人行,從來兩虎相爭鬥,結果兩隻都傷殘,一分善惡一分報,分分秒秒有循環。凡事應有個界限,超出界限是野蠻,識時務者為俊傑,無須弄到要鬥爭,麻煩不會來找你,沒有必要找麻煩,強中更有強中手,對付任性與專橫,自作始終是自受。冤家宜解不宜結,何必積怨在心間,如果結怨在心裏,等於自困入泥潭。沒有做人的驕傲,便見處處有路行。

不識盧山真面目,皆由身在此山中,若然走出了山外,再看廬山便不同。信用若然失去了,大好黃金變爛銅,事實告訴了我們,人格實在很貴重。所以時刻要警覺 怎樣做人至有用。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譁,勿嘆自己無用處,只是一時運氣差,等待雲收而散後,便見日月有光華,沉默此時最有用,笑罵暫且任由他,不少英雄大人物,亦有試過飲苦茶。

種豆一定是得豆,種瓜必然是得瓜。任憑怎樣有障礙,不要理會爛泥沙。萬事有因必有果,因果永遠在運行。欲求收獲好果子,及時快點種善根。人算不如天上算,問心無愧便安眠。自古良緣天註定,只是來遲或來早,強求得來多苦惱,有緣才可成鴛譜。吃些虧處原無害,退讓三分也不妨。是非不必常計較,彼此無須論短長。自視過高無用處,缺點表露是低能,惟有謙虛最有用,給人印象很多分。記住品格和學問,發展一定要平衡,無論在甚麼時候,應要培養好人品。

及早轉身仍末晚,趁住紅日未西沉,趕快游回岸邊去,換上新衣好做人。


【 好人品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 ! 】

一個人真正的資本,不是美貌,也不是金錢,而是人品。人品是生活的通行證,在冷峻又善變的時代,人品是彼此心靈最後的依賴。

“子欲為事,先為人聖”,喜歡一個人,始於共鳴,陷於才華,忠於人品,可見人品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好人品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它構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它是一個人真正的最高學歷,是每一個人的黃金招牌。
  
人品,是最好的學歷。

白巖松曾說:“人品是最高的學位,德與才的統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

一個單位無論管理制度多麼嚴謹,一旦任用了品德有瑕疵的人,就像組織中的深水炸彈,隨時可能引爆。

試想,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的人品出了問題,不是能力越大而反作用越大嗎?

羅斯福說過:“有學問而無品德,如一惡漢;有道德而無學問,如一鄙夫”。古人云:“德者才之王,才者德之奴。”可見,人品何等重要!

人生可以沒有學位,但不可以沒有學問,更不可以沒有人品。人品是最高的學位,德與才的統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

人品,是最硬的實力。

一個年輕人去面試,突然一個衣著樸素的老者衝上來說:“我可找到你了,太感謝你了!上次在公園,就是你,就是你把我失足落水的女兒從湖裡救上來的!”

“先生,你肯定認錯了!不是我救了你的女兒!”年輕人誠懇地說道。“是你,就是你,不會錯的!”老人又一次肯定地說。

年輕人只能作些無謂的解釋:“真的不是我!你說的那個公園我至今還沒有去過呢!”聽了這句話,老人鬆開了手,失望地說:“難道我認錯了?”

後來,年輕人接到了任職通知書。有一天,他又遇到了那個老人,關切地與他打招呼,並詢問道:“你的女兒的救命恩人找到了嗎?”“沒有,我一直沒有找到他!”老人默默地走開了。

年輕人心裡很沉重,對同事說起了這件事。不料同事哈哈大笑:“他可憐嗎?他是我們公司的總裁,他女兒落水的故事講了好多遍了,事實上他根本就沒有女兒!”

“什麼?”年輕人大惑不解,同事接著說:“我們總裁就是通過這件事來選拔人才的,他說過人品過關的人才是可塑之才!”

世間技巧無窮,唯有德者可以其力,世間變幻莫測,唯有人品可立一生!

當人品和學識相輔相成時,才會讓一個人走得更高更遠。

人品,是最寶貴的財富。

《左傳》記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傳之久遠,此之謂不朽。”此處所說的“立德”,便是指會做人,擁有好人品。

好人品是人生的桂冠和榮耀,它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它構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它是一個人信譽方面的全部財產。

做事先做人,這是自古不變的道理。如何做人,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智慧,也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

一個人不管多聰明,多能幹,背景條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做人,人品很差,那麼他的事業及其人際關係將會大受影響,只有先做人才能做大事。

孔子說過,“得才兼備,以德為首”,“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林肯也說過,品格如同樹木,名聲如同樹陰。我們常常考慮的是樹陰,卻不知樹木才是根本。

人品好的人,自帶光芒,無論走到哪裡,總會熠熠生輝。


【 害人終害己,多行不義必自斃 ! 】

俗話說:害人終害己,多行不義必自斃。武則天當政時的酷吏索元禮,以告密起家,曾殺害數千人。他刑訊時,極盡折磨人之能事,常致人骨裂腦崩。索元禮所使用的酷刑手段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鐵籠子。後來他惡貫滿盈,終於激起民憤,多人舉報他謀反,武則天遂將他押入獄中。審理索元禮的法官,原是索元禮的部下。起初,索元禮多番抵賴,不肯服罪。那法官遂厲聲說:“請把索公的鐵籠子取來!”只此一句,索元禮便嚇得渾身發抖,體若篩糠,立即伏首認罪。後來終於死於獄中。真是惡有惡報,昭然若揭!

再一個就是武則天時的酷吏周興,他以製造“謀反”冤獄而起家成名的,他任職期間曾酷刑逼供、製造冤獄無數,據統計經他手誣陷殺害了數千人。多行不義必自斃,後來周興也終於被人告發“謀反”。武則天命另一酷吏來俊臣審理此案。來俊臣受命後即邀周興宴飲,此時,周興還蒙在鼓裡。酒宴間,來俊臣說:“弟有一案,罪犯不肯認罪,為之奈何?”周興隨口答道:“這事還不容易嗎?取一大甕來,四周架上木炭,點起火來,將罪犯置於甕中,還怕他不認罪嗎!”來俊臣連連稱周兄高見,立即命人抬來大甕,點起火。他站起來向周興一拜,從容說道:“弟承密旨,說有人告兄台謀反,我也無可奈何,那就請君入甕吧!”周興一聽“請君入甕”四個字,直嚇得魂飛魄散,立即癱軟在地,不斷的叩頭認罪。真是惡有惡報,昭然若揭!!

酷吏來俊臣,作惡多端,前後用酷刑誣陷殺害千餘人。來俊臣拷問囚犯,不問輕重皆注鹽水於鼻內,掘地設水牢,把人長期浸泡在水牢中折磨,或斷絕人的飲食,讓人飢餓難耐,不得不嚼吞衣絮以食,大抵非死終不得出。公元697年,來俊臣47歲時,他終於也以“謀反”的罪名,被斬於西市。仇家聞訊都蜂擁而至,爭相而上,挖其眼,剖其心,啖其肉,踐踏其骨,立時罄盡!惡有惡報若此,真是昭然若揭!!

作者 : 童心

( 資訊來源 : 網上資訊 )





股票代碼
(第 1  篇) LEON  於 2025/3/25 下午 10:09:00  說:



人品道德比學問學歷還要更加重要。

所謂「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





(第 2  篇) LEON  於 2025/4/20 下午 08:09:00  說:



【 朕意已決,事與汝何干 ? 】


【 以人為鑑 】

「以人為鑑」出自《新唐書•魏徵傳》,鑒,鏡子的意思。

魏徵是唐朝太宗時期著名的諫議大夫。他曾經是太子李建成的僚屬,但唐太宗不計前嫌,任命他為諫官,允許直接詢問政事得失。

一次,唐太宗鑒於兵源短缺而應宰相封德彝之請求下旨徵用不到參軍年齡的中男入伍。當詔令轉到門下省時,魏徵竟拒絕旨意而不簽字。太宗大怒,直斥道:「朕意已決,事與汝何干?」魏徵回道:「竭澤而漁,明年無魚;焚林而獵,明年無獸。中男充軍,租賦雜徭下降,更何況兵不貴多而貴精,毋須湊數。」唐太宗沉吟半晌,下令停止徵兵之事,還賞魏徵一口金甕。

貞觀八年,長孫皇后替唐太宗找來了一位才貌出眾的女子鄭氏為嬪妃,正要納入宮中。魏徵勸諫道:「此女子已與陸氏訂有婚約,皇帝不搶民女,勿壞人家好事,願皇上體恤百姓之苦。」但是,其餘大臣則稱陸鄭之間本無什麼婚約,而陸氏亦上表否定婚約一事。魏徵清楚簡單的說:「陸氏否定此事,是避殺身之禍,不得已才這麼做。」太宗不願再拖延,乾脆取消了納鄭氏為妃之事,以免有誤。

同年,皇甫德參上書道:「修東宮洛陽,勞民傷財。地租收取過多。婦女喜梳高髻,宮中所化。」太宗怒道:「德參要大唐不役一人,不收鬥租,宮人無髮,就心滿意足。」魏徵諫道:「上書不偏激不能動主人心,狂夫之言,擇善而從。陛下因不再愛聽直言而發怒,沒了以往胸襟。」太宗轉怒為喜,心情平伏,還升了皇甫德參為監察御史。

可以說「唐太宗造就了諫官魏徵,魏徵造就了明君唐太宗」。一朝天子一朝臣,諫官遇上明君方能「諫」。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除唐太宗時代出了一個魏徵,大諫官實為罕見。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在一次朝會上慨嘆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我曾經決心保存這三面鏡子,內心嚴格要求自己,以防出現什麼過失。如今魏徵沒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啊。

「聽到魏徵去世的消息後,我馬上派人趕到他的家中。得到了魏徵一封沒有寫完的信,內中寫道:『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則國家安定,任用惡人則國家衰落。君王對於大臣,有的喜歡,有的厭惡。恨誰就看到他的過錯,喜歡誰就只看他的長處,這是很危險的。如果君王能在喜歡的同時知道其短處,在恨的同時知道其長處,剷除邪惡不猶疑,任用賢才不猜忌,國家就可以興旺發達了。』我仔細想了這些話,覺的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恐怕將來會在這個方面出現失誤。所以,我請各位大臣把魏徵的臨終囑託寫在你們上朝時執的手板上,以備遺忘。如果將來我有什麼過錯,一定要不客氣的進諫。」

「以人為鑑」由此而來,意思是以他人的得失成敗,作為自己的參照。

誠如故事所言,上至國家首腦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如果每個人都能真正做到以史為鑑,以人為鑑,及時修正自身的錯誤,乃至政策上的失誤,國家何愁不興旺發達,百姓何愁不安居樂業?


【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出自《國語•周語上》。

西周時期,周厲王殘暴無道,還不許百姓講話。他為了控制社會上的言論,從衛國請來巫師,藉助巫術去偵察人們的竊竊私議,發現了後就來報告,立即殺掉。這樣一來,人們都敢怒而不敢言,路上見面,只好以目示意。鎬京城內,一片恐怖氣氛。諸侯也不來朝拜了。厲王三十四年,厲王更加嚴苛,國人沒有誰再敢開口說話。厲王見此非常高興,告訴大臣召公說:「我能消除人們對我的議論了,他們都不敢說話了。」

召公見厲王如此倒行逆施,便向他進諫。召公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啊。水蓄積多了,一旦決口,一定會傷害許多人;不讓民眾說話,道理也是一樣。所以,治水的人開通河道,使水流通暢,治理民眾的人,也應該放開他們,讓他們講話。民眾把話從嘴裡說出來了,政事哪些好哪些壞也就可以從這裡看出來了。好的就實行,壞的就防備這個道理,就跟大地出財物器用衣服糧食是一樣的。民眾心裡想什麼嘴裡就說什麼,心裡考慮好了就去做。如果堵住他們的嘴巴,那能維持多久呢!你還是改變一下做法吧。」但是厲王根本不聽勸阻,繼續一意孤行。

在天災、人禍的雙重折磨下,厲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2年),在小領主共伯和的領導下,周朝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不可一世的暴君厲王,被國人暴動嚇破了膽,逃奔到彘(zhì,今山西霍縣),結束了其殘暴的統治。厲王在外住了十四年而死。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意思是堵住人們的嘴巴,要比堵住水流更厲害。後比喻壓制言論的危害。

縱觀中外歷史,凡是壓制言論的君主最後的下場都是可悲的。人們的言行可以暫時被暴政的機器控制,但自由的意志是永不可被剝奪的。


【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名君唐太宗認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他把百姓和君主的關係比作水與舟,「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此種說法就已經見於典籍。它載於《荀子•王制》,說法略有不同,為「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但意思相同。其表面含義是水能載船,也能使船翻。引申比喻百姓與君主的關係,即百姓可以擁戴君王,也可以將其推翻。

荀子在文章中說:拉車的馬如果受到驚嚇,坐在車內的君主就會坐不安穩;老百姓如果對政事恐懼,則君主的地位就不安穩。拉車的馬驚了,沒有比使馬平靜下來更好的了;老百姓恐懼政事,沒有比給他們施與恩惠更好的了。選擇賢良的人做官,提拔忠誠而又嚴正的人為百姓服務,提倡孝悌,收養孤寡,補助窮苦的人,那麼百姓就會安於政事。如此,君王的位子才會坐穩。古書上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的確,如果一國之君要想安於其位,一定要心中存有百姓,真正做到想百姓之所想,真正解決百姓需要解決的問題,否則危機日增,自己也將處於危亡的境地。幾千年來,這樣的例子並非罕見。

作者 : 茹之

( 以上網路文章 )



【《續世說》‧ 六個故事 】


一、皇帝說:「吾貌雖瘦,天下必肥」是大吉利!

起初,蕭嵩認為韓休溫和馴服,控制他比較容易,所以引薦他為宰相,與自己共同執政。韓休擔任宰相時,唐玄宗認為韓休很正直。

韓休擔任宰相後,剛正不阿,時常當面糾正蕭嵩的過失。宋臻聽說後,感嘆道:「沒想到韓休做了宰相後,還能嚴守剛直的節操,這就是所謂『仁者之勇』啊!」

唐玄宗有時在宮中設宴行樂,或者到後苑遊玩打獵,稍有過失和差錯,就對左右隨從說:「這事韓休是否知道?」話音剛落.韓休的勸諫書,已經送到。

唐玄宗曾經對著鏡子,悶悶不樂。左右隨從說:「韓休擔任宰相以來,陛下比以前瘦多了。為什麼不將他驅逐出朝廷?」

唐玄宗說:「我本人雖然消瘦,但天下一定富足!(原句:吾貌雖瘦,但天下必肥!)蕭嵩上奏事務,常常順從我的旨意。退朝之後,我就連睡覺都不安心。韓休雖然經常與我爭辯,但退朝之後,我就可以睡個安穩覺了。我任用韓休,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我自己。」


二、「應該使貓能立功,老鼠不成為禍害」

崔祐甫性格剛強正直,待人處事不奸邪。他擔任中書舍人時,中書侍郎的職位空缺,就由崔祜甫主管中書省,但與宰相常袞不合。

隴州地區,貓與老鼠同吃乳。宰相常袞,以為祥瑞,率領百官,向朝廷表示祝賀。唯獨崔祐甫不去祝賀。宦官責問他!

崔祐甫說:「這是事物的反常現象,令人傷心,哪裡談得上稱賀。貓應當吃老鼠,所以受人養育。但現在,貓不去做應該做的事,這與執法官員不去懲治邪惡、邊防官不去抵禦敵寇,有什麼不同?恐怕應該告誡執法的御史們,調查處理貪官污吏;命令各地的邊防官吏,時常巡邏邊界。應該使貓能立功,老鼠不成為禍害,才對。」

唐代宗非常讚賞崔祐甫的意見。


三、「豈可以一官見買?」

杜黃裳擔任太常卿時,正當王叔文(奸佞者)大權獨攬之時。杜黃裳始終不去王叔文家拜訪。

杜黃裳曾經勸說他的女婿韋執誼,率領百官,去請求皇太子代理國政。

他的女婿韋執誼,突然說:「丈人(岳父)剛剛晉升官職,怎麼可以再去開口議論宮廷中的事呢?」

杜黃裳氣得臉色都變了!說:「我蒙受王朝的恩典,難道能憑升一個官職,就把我給收買了嗎?」

杜黃裳當即撩起衣袖,起身離去。把這個女婿扔在一邊。

但是不久,杜黃裳卻因其剛正,被升任為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


四、唐太宗謹言惠民

唐太宗對侍臣們說:「我每天坐朝,如果想要說一句話,就要考慮這句話,對百姓是否有好處,所以不敢多說。」

杜正倫進奏道:「君主的舉動必定會有所記錄,史書就是專門記載君主言行的。我的任務就是編寫起居注,不敢不盡忠於自己的職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話不合道理,那麼千百年後,都會有損於聖德,而不僅僅是目前對老百姓有所損害。希望陛下說話謹慎。」


五、「堵天下人之口,絕非社稷之福」

唐憲宗從容地詢問李絳說:「諫官往往毀謗朝廷政務,完全沒有事實根據。我打算將他們中間一兩個突出的傢伙降職、流放,以警誡其餘的人。你認為這樣做行嗎?」

李絳回答道:「這大概不是陛下的本意,肯定有奸臣想蒙蔽陛下的視聽。臣下的生死,往往和君主的喜怒,聯繫在一起,有勇氣開口進諫的,能有幾人呢!即使有人進諫,也都是經過日日夜夜的思量,朝朝暮暮的刪減,以至諫書呈交時,所剩已經沒有原來的十分之二三了。所以,明君孜孜不倦地尋求勸諫,猶恐無人進諫。何必要對諫官處以罪罰呢?如果這樣做,就會讓天下之人閉口不言,這可不是國家的福氣啊!」

唐憲宗讚賞李絳的進言,於是不再懲罰諫官。


六、把剝削來的資財,賜還百姓!

唐憲宗誅殺李錡(驕橫霸道,盤剝百姓)以後,有關部門,沒收了李錡家中的財產,準備轉運到京城來。

翰林學士裴增、李絳進言,認為:「李錡過度奢侈,殘酷剝削淅西的百姓,使自己家富有;或者濫殺無辜平民,從中奪取資財。陛下憐憫百姓無處說理,所以討伐並誅殺了他。現在將沒收的金銀絲帛,裝載成車,運送進京,恐怕會使各地的百姓感到失望。希望以逆賊李錡盤剝來的物資錢財,賜還給浙西的百姓,用以代替他們今年應交納的租稅。」

唐憲宗聽罷,稱讚、感嘆了很久,隨即批准了他們的建議。


(均據宋代孔平仲《續世說》)

作者 : 曾敬賢








»»»點我了解《造生基abc》


本站是美國註冊之國際網址,相關報導內容謹遵美國法律並接受註冊當地法院之管轄。
文章發表時,即代表作者同意將出版利益贈與本網站。
總編輯24小時申訴:0927-787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