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貼者: |
木蘭
|
|
時間: |
2025/7/9 下午 08:45:00
|
標題: |
非洲希望其關鍵礦產不僅帶來美元,還能創造就業機會
|
內容: |
越來越多的國家實施出口限制,以協助發展本國產業
尼古拉斯·巴里約 2025年7月8日晚上11點 ET
關鍵點
這是什麼?
非洲國家越來越多地限制原礦出口,旨在促進國內加工並保留更多的收入和就業機會。
全球最大鋰生產國津巴布韋計畫於 2027 年實施原礦出口禁令,迫使企業在當地建立加工廠。
美國尋求在非洲達成關鍵礦產交易,但儘管華盛頓有商業願望,但出口限制可能會使談判變得複雜。
坎帕拉,烏幹達—川普政府官員正在非洲尋求關鍵礦產交易,但他們卻大吃一驚:非洲各國政府越來越不願意出口原礦,他們押注如果堅持在國內加工這些礦石,就能保住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稱,過去兩年中,非洲 54 個國家中近一半(從安哥拉到辛巴威)限製或禁止了原料出口。
津巴布韋是非洲最大的鋰生產國,鋰是電動車電池的關鍵零件。該國表示,計劃在 2027 年禁止出口鋰原礦。據津巴布韋礦業部稱,該國政府已向礦業公司施壓,要求它們在該國建立加工廠,此舉將創造 5,000 個新的就業崗位,並將鋰出口收入從 2022 年的 7,000 萬美元增至 2023 年的 6 億美元。
津巴布韋礦業部長溫斯頓·奇坦多上個月在一次演講中表示: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生產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從長遠來看,我們一定會實現這個目標。”
國際能源總署的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2年間,全球鋰需求成長了兩倍,而鈷需求則在同一時期增加了70%。波士頓顧問集團的分析顯示,預計2030年,美國鋰電池市場規模將成長近六倍,達到520億美元。
如此強勁的需求為非洲原料出口商提供了新的優勢,他們正試圖利用它來推動國內產業的發展。
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渴望從全球關鍵原材料需求中獲益,」前英國外交官、現任華盛頓科文頓·柏靈律師事務所高級顧問的托馬斯·賴利表示。 “資源民族主義如果正確實施,將有助於這些國家提升價值鏈,創造就業機會,吸引更多國際投資,並發展本土經濟。”
幾內亞、烏幹達和納米比亞等國已推出新規,禁止出口礦石。加納、盧安達和尚比亞等其他國家正在擴建境內的礦產加工工廠。盧安達上個月簽署了一項由美國斡旋的協議,停止資助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無法無天地區的叛亂組織。盧安達官員表示,他們希望成為剛果礦產的加工中心。
出口限制已經擾亂了包括錳、鋰和鋁土礦在內的未加工礦物向亞洲和歐洲冶煉廠的流動,而國內加工趨勢可能會破壞川普政府為美國爭取更多非洲關鍵礦物的努力。
美國一直在尋求對一些非洲國家關鍵礦產領域的投資協議。美國在促成剛果和盧安達達成協議中所扮演的角色,部分原因是為了改善美國取得關鍵礦產的管道。南非牛津經濟研究院非洲分部的分析師弗朗索瓦·康拉迪表示,雖然對未加工礦產出口的限製或許不會阻止川普政府推動礦業交易,但這種趨勢可能會使與一些產礦國的談判變得複雜。
「我認為美國不會放慢腳步,」他說。 “最大的問題是:美國能提供什麼,才能讓產油國改變立場?”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沒有回答有關原物料出口禁令是否會影響川普商業抱負的問題。
發言人表示:“我們願意在關鍵礦產方面建立互利的經濟夥伴關係,以補充我們的國內生產目標。”
隨著更多出口禁令即將出台,中國和西方企業正競相在非洲大陸各地建立新的礦物加工廠。這些新工廠將考驗投資者——他們通常將加工商設在亞洲——能否在非洲取得成功。非洲技術工人短缺,而且許多基礎設施都搖搖欲墜。印尼於2020年禁止未經加工的鎳出口,此後吸引了來自中國的巨額投資,目前在全球鎳產量中佔據主導地位。但總部位於倫敦的商業情報公司大宗商品研究部門(Commodities Research Unit)的數據顯示,大部分價值被中國企業攫取。
一些分析師認為,非洲國家將從這些投資中獲益更多。
南非能源智庫非洲能源商會會長 NJ Ayuk 表示:“那些不僅帶來資金,還帶來技術知識,並且符合當地發展目標的投資者可能會在這個新形勢下找到巨大的機會。”
中國國營礦業公司中礦資源集團正在辛巴威興建一座投資3億美元的鋰加工廠。在加納,中國國營企業寧夏天元實業有限公司正在興建一座投資4.5億美元的精煉廠,用於生產高品位錳。贊比亞和剛果正在尋求投資者為其電動車電池生產工廠提供資金。
非洲政策制定者表示,如果他們採取正確的措施,他們可以利用自己國家的礦產資源來改善世界上一些最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例如,橫跨剛果和尚比亞邊境的非洲銅礦帶蘊藏著全球50%的鈷礦以及大量的銅和鉑礦,但這兩個國家仍有超過7,000萬居民生活在貧窮之中。非洲75%的原油出口,這些原油在其他地方提煉後,通常以高得多的價格作為石油產品再進口。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數據,非洲大陸45%的天然氣出口,而6億非洲人卻無法使用電力。
上個月,在馬利首都巴馬科啟動俄羅斯-馬利聯合黃金精煉廠建設之際,馬利軍事領導人阿西米·戈伊塔將軍表示,整個非洲必須擺脫長期以來對出口原料的依賴。
「這座黃金精煉廠的建立重申了我們的經濟主權,」戈伊塔在這座年產200噸的工廠的施工現場說道。該工廠由馬利政府和俄羅斯亞德蘭公司共同擁有。 “它使我們能夠更好地利用黃金及其副產品的收入。”
加彭擁有全球 25% 的錳儲量,該國計劃從 2029 年開始停止出口這種原礦。錳對於鋼鐵和電動車電池的製造至關重要,加彭總統布里斯·奧利吉·恩圭馬 (Brice Oligui Nguema) 認為,透過在國內加工錳礦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然而,出口限制有時會適得其反。
津巴布韋於2022年首次宣布禁止出口未加工礦石,此後,該國監管鬆懈的邊境地區的礦產走私活動激增。許多苦苦掙扎的小型礦商開始以極低的價格將囤積的礦石賣給中國大型企業。辛巴威表示,該國每年因礦產走私損失18億美元,幾個月後放鬆了禁令。
對於投資者來說也存在風險。
上個月,尼日政府從其法國大股東奧拉諾手中接管了索梅爾鈾礦,此前數月,雙方就其股權規模問題存在爭議。在鄰國馬裡,政府於4月從加拿大巴里克黃金公司接管了一座金礦,此前雙方有長期的稅收糾紛。
科文頓·柏靈律師事務所的賴利表示:“西方公司對非洲礦產資源的這種新一輪爭奪的弊端在於,它們最終可能會吃虧。賭注已經很高了,而且還會越來越高。”
寫信給尼古拉斯·巴里約 (Nicholas Bariyo),郵箱為nicholas.bariyo@wsj.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