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篇)
3Q
於 2025/10/8 上午 10:40:00
說: |
3Q
|
|
|
(第
2
篇)
999
於 2025/10/8 下午 12:13:00
說: |
國內綠電不足 台積永續報告露端倪 6873泓德能源 雲豹能源 森崴能源 中美晶 元晶
2025/10/07 二〇二四年永續報告書出爐,綠電業者指出,觀察台積電海外子公司已百分百實現再生能源,但國內再生能源使用占比僅十四.一%,較二〇二三年的十一.二%微幅成長。業者建議,政府應盡速盤點國內綠電數量,若台積電「缺綠電」,絕對是經濟面的國安危機。
根據台積電最新永續報告書指出,二〇二四年台灣廠區再生能源使用量提升至十四.五億度,占比約為十四.一%;相較海外廠再生能源使用量達二十一.六億度,且全球辦公室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連續七年達成海外子公司零電力碳排放,可以看出國內再生能源採購量還有很大缺口。
台積電在永續報告書中指出,持續推動再生能源多元化發展,啟動「屋頂型太陽光電採購專案」,積極購買建築物屋頂的光電系統,將小型綠電資源聚集起來,並帶動社區投資建設太陽光電系統,促進綠色經濟,且今年度開始使用離岸風電的電力,更是台灣離岸風電轉供給私人企業的首例。
觀察去年台灣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為二十一GW(十億瓦),發電量約三三三.三億度,占全國總發電量十三.三%,原訂綠電占比要在今年達到二十%,但受疫情、經濟成長等綜合因素影響,預計延後到二〇二六年十一月才能達標。
綠電業者指出,台積電將RE一〇〇目標提前到二〇二四年,但依目前國內再生能源發展進度來看,綠電根本不夠用。業者認為,太陽能和環境、農地原本就可以共存與並存,日本將太陽能電站視為「振興農村」、而非「滅農」,台灣理當可學習;元晶也指出,台灣並非沒有土地可施作,而是缺乏中央負責規劃、推進以及監督的統籌單位。
業者坦言,目前台灣光電業者遇到的難題,有八成是因各部會都有自己的看法及顧慮,且光電案場常常被拿來當政治新聞放大檢視,隨著國際碳稅碳權的逼近,未來半導體產業與用電大戶如何因應綠電不足,將是經濟面的國安問題,政府應特別重視、積極尋找解決之道。
|
|
|
(第
3
篇)
10
於 2025/10/8 下午 01:19:00
說: |
國慶行情?
|
|
|
(第
4
篇)
空遺恨
於 2025/10/8 下午 11:24:00
說: |
費半又衝衝衝了
|
|
|
(第
5
篇)
哈
於 2025/10/9 上午 08:42:00
說: |
華碩也要攻機器人
|
|
|
(第
6
篇)
發
於 2025/10/13 上午 10:32:00
說: |
營收成長 開低走高噴
|
|
|
(第
7
篇)
888
於 2025/10/14 上午 09:55:00
說: |
6806森崴能源領軍 綠電股齊衝鋒 6869雲豹能源、6873泓德能源走揚
2025.10.14
森崴能源(6806)9月營收59.44億元,月增281.19%、年增524.57%,創歷史新高紀錄,股價亮燈漲停,帶動族群股價全面紅通通,雲豹能源(6869)、泓德能源(6873)股價走揚。
森崴能源在營收攀高的利多消息帶動之下,13日不受大盤重挫影響,開盤跳空大漲,隨即攻上漲停鎖死,終場就以漲停價60.6元作收,成交量約6,309張。子公司富威電力也聯袂大漲,收盤價99.7元,上漲6.29%,相關綠電股也收紅,泓德能源上漲2.9%作收,收盤價124元,雲豹能源上漲2.61%作收,收盤價118元。
森崴能源因為台電離岸風電二期追加工程款項與台電進入爭議協商程序,在未定案前,先以損失認列,以致今年上半年帳上虧損44.3億元,造成股價壓抑。9月營收強勁反彈,一舉衝上59.44億元,月增281.19%、年增524.57%,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泓德能源9月合併營收11.18億元,月增74.62%,年增46.21%。9月營收主要來自屏東地區儲能工程案件(約99MW)及台中地區儲能工程案件(約100MW)依進度投入材料及工程挹注營收約9.48億元,嘉義地區漁電共生案件依進度投入材料及工程亦貢獻約0.65億元,其餘為台南地區光電工程收入。另外,轉供電力交易金額約0.85億元。
雲豹能源9月營收同寫佳績,月營收8.39億元,月成長160%、年成長276%,寫下近5個月來高點。雲豹能源從今年至明年海內外總計約353MW目標開工量,其中國內兩座大型光電案場已陸續開工,小型專案穩定推進,海外市場方面,菲律賓、日本、越南等地區專案已取得標案與簽約,開發量逐步擴大。
與錸寶合作的60MW/205.6MWh大型案場進度已超過7成,預計今年底完工,工程總金額達30億元,預計2026年上半年商轉。
|
|
|
(第
8
篇)
OK
於 2025/10/15 上午 05:52:00
說: |
OK
|
|
|
(第
9
篇)
哈
於 2025/10/16 上午 08:58:00
說: |
中國「造太陽」搶能源主導權,美加速核融合商轉發電 6873泓德能源 雲豹能源 森崴能源 中美晶
2025年10月15日
中國核融合實驗的「人造太陽」持續發展,引發美國政、業界焦慮。美國能源部長 14 日表示,中國不太公開成果,因此「有理由對此感到憂心」。他將協助民間打造具競爭力的核融合能力,矢言讓美國核融合發展動起來。
美國能源部長萊特(Chris Wright)14日在華府舉行的「核融合與人工智慧交會」論壇上表示,能源部正致力加速商業核融合技術的開發。在未來5到10年內,美國將在核融合領域取得更多進展,超越歷史上任何時期。
核融合利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迫使氫原子結合,模擬太陽的能量轉換過程。如果有效利用,將能夠產生比目前商用核分裂電廠多數倍的電力,過程中產生的廢料也比使用核分裂反應發電更少,不會引發輻射災難。
萊特說,美國終於要看到核融合成為現實,首先會應用於電網,隨後將進入工業領域,盼能在找到最有效率利用核融合能量的結構與技術後,能夠迅速擴大規模。
為了闡述新核融合策略,美國能源部這週發布「核融合科學與技術藍圖」,也是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加速美國新核子技術發展計畫的一環。
藍圖強調「速度」的重要性,目的在於「以最快的時間表,推動美國新興的民間核融合產業走向成熟」。
藍圖包含短、中及長期目標,將支持基礎設施、研究並發展公私合作夥伴關係,以實現核融合商轉,並於「2030年代提供支持核融合民間部門擴大規模的公共基礎設施」。
萊特說,目前美國的挑戰之一是資金。在預算削減時期,他的任務之一是說服國會「我們需要投入更多資金,遠超過目前的核融合與量子領域經費」。
萊特也提到對中國相關發展的疑慮。他指出,中國在核融合領域「投入巨資」,估計過去幾年的投資接近100億美元(約新台幣3,069億元)。
「他們(中國)不太公開分享自己的成果。所以我們有理由對此感到憂心。這很重要。我認為,如果美國成為核融合領域的領導者,對世界有利。」
聯邦參議院核融合能源規模化委員會共同主席里契(Jim Risch)也說,核融合技術的發展對美國「在世界舞台上的戰略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而中國是「美國主導地位」的最大威脅。
美國能源需求約20年來首次成長,美國能源情報署(EIA)將這項趨勢歸因於人工智慧(AI)及先進製造業的需求擴大。萊特說,人工智慧促進核融合發展,而核融合能源反過來也能支撐AI領域成長。
「如果我們想用AI改變世界,我們就需要更多的能源」。
|
|
|
(第
10
篇)
亮燈
於 2025/10/17 下午 12:37:00
說: |
南亞科 品安
|
|
|
(第
11
篇)
888
於 2025/10/20 上午 09:06:00
說: |
除2392正崴、聯發科、台達電等台灣科技大廠 外商+1 Actis來台布局IDC 森崴能源
2025.10.20
AI帶動全球IDC資料中心投資潮,台灣AI供應鏈地位備受國際看好;據了解,除正崴、聯發科、台達電等台灣本土科技大廠規畫在台投資AI算力中心或AIDC中心外,外商也積極展開對台投資布局,據悉亞洲知名業者英鐮投資(Actis)與綜合數據中心平台商Epoch Digital已在台北市投資大型IDC中心,做為其亞洲資料中心投資計畫之一。
土洋抬轎,做大台灣資料中心規模。新加坡商佇慧數據(Empyrion Digital)已與技嘉旗下技鋼合作,計畫在內湖科技園區興建TW1資料中心並規畫2027年啟用、提供高達7MW的IT運算力。截至目前,外商投資台灣包括美商Vantage在桃園投資AIDC中心案,已與台灣大哥大簽訂投資合作協議,台灣大重砸88億元,預定今年第四季開始貢獻營收,加上新加坡商Keppel的A-TOP園區,台灣正逐步躍升為亞洲資料中心重鎮。
新加坡政府2019年實施數據中心開發禁令,鄰近亞洲國家包括台灣、韓國、馬來西亞,成為滿足新加坡及周邊國家龐大數據中心需求的「新歡」。根據Actis官網顯示,Actis在台北市投資的資料中心據傳容量約23MW,是目前外商在台投資IDC中心規模相當大的投資案,土建已完成、正進行IDC設備建置中,預定2026年6月前提供服務,但仍視電力供應是否充足。
全球四大雲端服務商Google、微軟、AWS、Meta陸續證實將大型AI資料中心落腳台灣,是方電訊為國內最大電信中立(carrier-neutral)IDC資料中心,定位為開放平台讓本地和國際的電信業者、ISP、ICP、CDN、海纜業者、雲端及AI業者等都能在是方的資料中心互連和交換資訊,據傳已有多家重量級CSP業者選擇將台灣資料中心進駐是方電訊最新上線營運的LY2聯雲AI智能資料中心。
|
|
|
(第
12
篇)
哈
於 2025/10/20 下午 12:18:00
說: |
第4季落後補漲 旺宏 正崴 森崴能源 3135凌航 華東 5351鈺創 6873泓德能源 華城 中美晶 廣宇 6188廣明
|
|
|
(第
13
篇)
AI
於 2025/10/21 上午 11:07:00
說: |
4585達明機器人看好
|
|
|
(第
14
篇)
678
於 2025/10/27 上午 10:26:00
說: |
10/29-10/31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與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
|
|
|
(第
15
篇)
888
於 2025/10/29 下午 12:01:00
說: |
SK海力士獲利暴衝 2026產能全被包光、HBM缺貨延到2027 3135凌航 群聯 南亞科 華邦 威剛 鈺創
2025.10.29
韓國記憶體大廠SK海力士29日公布最新財報,受惠AI相關需求爆炸性成長,第三季營收與獲利雙雙刷新歷史紀錄,更關鍵的是,公司已提前鎖定2026年所有DRAM與NAND產能的客戶訂單,並預期HBM供應吃緊將延續至2027年。利多刺激下,SK海力士周三早盤股價上漲近3%,年初以來累計漲幅已超過200%。
財報顯示,SK海力士2025年第三季營收達24.4兆韓元(約171億美元),年增39%,改寫單季新高;營業利益11.4兆韓元(約80億美元),年增62%,並史上首次突破10兆韓元大關;淨利12.59兆韓元,年增119%,同寫歷史高點。
公司在聲明中指出,AI基礎設施強勁投資帶動全產品線記憶體需求飆升,高附加值產品推升整體獲利超越記錄。公司財務長表示,AI創新已讓記憶體市場需求擴散至各領域,公司將以市場領先產品和差異化技術鞏固AI記憶體優勢。
在供應布局方面,SK海力士已完成與主要客戶就2026年HBM供應的談判,將於2025年第四季開始出貨下一代HBM4,2026年全面銷售。同時,公司已鎖定2026年所有DRAM與NAND產能需求,預計2026年DRAM出貨量年增將超過20%,並預估HBM供不應求狀態將延續到2027年
|
|
|
(第
16
篇)
好
於 2025/11/3 下午 12:06:00
說: |
輝達晶片供應不足非問題、電力才是!微軟CEO:許多都只能存放在庫存中 6873德能能源
2025-11-02
微軟 (MSFT-US) 首席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近日表示,儘管 AI 產業對高效能 GPU 需求持續攀升,但微軟在擴充算力方面遇到的最大障礙,並非晶片供應不足,而是電力與基礎設施的限制。
近期有觀點認為,輝達 (NVDA-US) 及整個 AI 產業最終可能面臨「算力過剩」問題,即透過部署 AI 晶片獲取的單位算力增長,將難以長期維持。
不過,納德拉對此持不同看法。他指出,業界目前真正面臨的是「電力過載」問題,許多 AI 晶片只能存放在庫存中,無法投入使用,在另一層面形成算力過剩。
納德拉表示:「關鍵問題是什麼?正如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所說,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算力過剩,而是電力。」
他進一步指出,如果無法解決電力問題,就會有大量晶片躺在庫存中,無法接入系統,這正是微軟當前的現實困境:沒有可以插入這些晶片的機架環境(warm shells)。
隨著 AI 算力需求激增,科技巨頭如微軟在現有數據中心配置中已無法容納更多晶片。
納德拉指出,「電力過載」問題的根源在於每一代產品升級後,輝達機架級架構功耗急劇增加。
據報導,從 Ampere 架構到下一代 Kyber 機架設計,整個機架的功耗(TDP)可能增加高達 100 倍。
在輝達持續推進 GPU 架構性能極限的同時,能源與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成為不可避免的瓶頸。
納德拉的表態顯示,算力擴張與電力供應之間的矛盾已經浮現,而全球對電力與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投資仍遠遠不足。
針對「能源不足是否會影響輝達晶片銷售」的問題,納德拉指出,短期內市場需求難以預測,這將取決於供應鏈進展及整體能源條件
|
|
|
(第
17
篇)
紅色
於 2025/11/10 下午 01:06:00
說: |
美國國會和解利多
|
|
|
(第
18
篇)
88
於 2025/11/11 上午 09:27:00
說: |
鴻海領軍機器人聯盟成形 上銀 東元 和大 盟立 宇隆 新代 富田 力拚躋身亞洲製造中心 正崴 4585達明
2025/11/11
鴻海(2317)將於21至22日舉行年度科技日活動,聚焦當紅的AI伺服器產品與應用,傳出當天將秀出最新AI人形機器人,協力夥伴同步亮相,涵蓋國內頂尖大廠,包括工具機龍頭上銀、甫完成換股結盟的東元等都入列。
與過往著重科技廠不同,這次獲邀鴻海機器人夥伴的以工具機、機械業相關廠家為主,著重關節等機器人關鍵元件應用,業界以「機械業組最強聯盟,助鴻海成就機器人大業!」來形容。據悉,和大、盟立、宇隆、新代、富田等也都獲邀,宣告台廠供應鏈成形。
入列鴻海機器人供應鏈的業者說,這是首度由台廠業者發起、台鏈自主組成的機器人聯盟,目標在鴻海領軍下,將成為亞洲的機器人製造中心。
鴻海攜台鏈組AI機器人聯盟 鴻海此次邀請的夥伴個個有來頭,以台灣工具機龍頭上銀集團為例,已布局機器人多年,成績斐然,包括晶圓機器人打入全球半導體龍頭廠供應鏈;長期供貨滾珠螺桿等關鍵零組件給美系機器狗製造商波士頓動力,而波士頓動力正是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點名的人形機器人供應商,雄厚的實力獲得鴻海青睞。
另據了解,最近剛加入和大集團的複材大廠邦泰,正積極卡位機器人瘦身新材料「聚醚醚酮(PEEK)」,預計近期推出PEEK複材,鎖定機器人機身、外殼等,希望搭上和大集團列車,爭取加入鴻海機器人聯盟大軍。
甫和鴻海換股結盟的東元,不僅和鴻海一起衝刺AI大商機,也參與鴻海機器人大計畫。東元在機器人領域具備豐厚能量,積極搶進人形機器人核心零組件供應鏈,目前可供機器狗、人形機器人的六大關節模組已獲得多家大型企業客戶預約,東元已生產約200至300顆並開始供貨,目標成為機器人整機廠商的核心元件供應商。
東元表示,其自主開發的關節模組採「驅控合一」動力核心,打造出包括肩、膝、腕等關鍵部位零組件。該模組整合高扭矩伺服電機等技術,具備高轉矩、高轉速及優異控制性能,效率較同業提升達15%至30%。這系列產品的穩定性與性能優勢,將成為東元搶攻高階製造市場的利器。
業界表示,人形機器人最重要的兩個部分,一是AI大腦,這部分鴻海已和輝達結盟合作;另一部分則是機械身軀,國內機械與工具機廠擁有完整的動力、驅動與結構設計製造能量,後續的聯盟成形,將可助力鴻海加速推進人形機器人發展。
鴻海積極開發機器人,董事長劉揚偉之前表示,正與輝達在德州休士頓廠區合作打造新世代AI伺服器智慧製造工廠,這條產線將成為全球首批導入輝達Isaac GR00T N模型驅動的人形機器人生產基地,全面採用輝達的AI技術,包括利用Omniverse進行規劃與模擬、採用PhysicsNemo開發即時熱流分析模型,並以輝達Issac進行全廠自主移動機器人(AMR)路徑規劃。此外,鴻海也跨足醫療照護機器人。
|
|
|
(第
19
篇)
P
於 2025/11/13 上午 08:37:00
說: |
P
|
|
|
(第
20
篇)
亮點
於 2025/11/18 上午 11:39:00
說: |
輝達擬在台導入氫燃料電池 政府訂法規力挺 台達電、中興電、康舒迎商機 6873泓德能源 高力
2025/11/18
輝達有意在台灣大舉導入氫能,政府力挺。為使產業界安心導入氫燃料電池,內政部、經濟部已訂定相關安全管理規則,為業界指路。此次指引納管定置型燃料電池,並以燃料作為區別,其中若為使用氫能的燃料電池,不得設置於頂樓,且現場氫氣存量必須限制不得超過141.6標準立方公尺。
氫能被視為台灣未來淨零轉型的重要一環,因高效率、零排放,不只業界紛紛研究相關應用範圍,就連未來的輝達台灣總部,都傳出期待能在符合安全法規下,有機會設置「氫燃料電池」來取代傳統發電機作為機房的不斷電系統使用。
內政部消防署最新指引按燃料區分。若為氫燃料電池,即藉由電解質製氫並予儲存作為燃料電池使用,應設置於戶外,且不能設置於建築物頂樓戶外空間,同時要有避免氫氣滯留的規定結構,而相關安全距離為其他燃料電池的二倍,同時還有製氫與儲氫場所的氫氣體積合計存量應少於141.6標準立方公尺。以1立方公尺氫氣可發1.2度電換算,約可發170度電,超過標準一家四口家庭半個月的用電量。
|
|
|
(第
21
篇)
GO
於 2025/11/20 上午 09:39:00
說: |
AI黃老大加油
|
|
|
(第
22
篇)
99
於 2025/11/24 上午 11:29:00
說: |
Meta跨足電力交易市場 確保穩定供電壯大AI布局 6873泓德能源 雲豹能源 森崴能源
2025/11/23
社群媒體巨頭Meta正進軍複雜的電力交易領域,力拚加速美國新電廠的建設,以壯大其人工智慧(AI)布局。
彭博資訊報導,Meta全球能源主管帕蕾克(Urvi Parekh)表示,該公司之所以揮軍電力交易領域,是因為聽到投資人與電廠開發商反映,少有電力買家願意在初期就做出足以帶動投資的長期承諾。若Meta能自行交易電力,便能更彈性地簽下這類長期合約。
帕蕾克說,電廠開發商「希望電力買家也能親身投入」,「若Meta未能更主動表明增加供電量的需求,容量擴增速度將不如我們所願」。
對Meta、微軟、字母旗下Google等科技業者來說,確保穩定供電已成日益迫切的挑戰。他們正爭相研發需耗費大量電力、更先進的AI系統與工具。例如,Meta在路易斯安那州建設的資料中心園區,便需要電力公司Entergy新建至少三座燃氣電廠。
若缺乏長期購電承諾,多數電力公司無法負擔建設新電廠的成本。Meta等科技業者可藉電力交易這種方式簽下長期合約,並規避部分風險。例如,業者可在無條件支付(take-or-pay)協議下,承諾向新電廠採購大量電力,若未來資料中心的實際用電低於預期,也能把多出來的電力轉售到批發電力市場。
能源顧問公司Wood Mackenzie全球電網前沿主管赫茲–夏格爾指出,Meta跨入交易領域,凸顯用電量大增,正帶動美國能源與電力市場快速轉型。他說,電力市場需求端與供應端的界線正在瓦解,大戶開始同時扮演這兩種角色,「要讓成長更有序,就需要大宗用電買家主動支持供給端建設」。
儘管投資人對AI泡沫抱有疑慮,但彭博新能源財經預估,用於訓練與運行AI模型的資料中心耗電量,未來十年將勁增三倍。美國電價近幾個月的漲幅已超過整體通膨,成為政治議題;若加速新電廠建設,可望緩解電價壓力。
|
|
|
(第
23
篇)
P
於 2025/11/25 上午 09:12:00
說: |
P
|
|
|
(第
24
篇)
拉
於 2025/11/26 下午 12:36:00
說: |
水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