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新聞!
市場新聞!
進入網友聚會!
選讀特區
圖表!
部落格
休閒育樂!
進入政治議題!
廣告說明
懸賞公告
關於168
張貼者: Jennyliu
時間: 2025/11/8 下午 06:55:00
標題: AI沒了它就等於零!記憶體退役產品 為何成為要命短料? 南亞科 3135凌航 威剛 群聯 華邦
內容:
AI沒了它就等於零!記憶體退役產品 為何成為要命短料? 南亞科 3135凌航 威剛 群聯 華邦 鈺創

2025.11.07

AI真正的瓶頸,從來不是GPU 連輝達、思科CEO都親自打電話搶「DDR4」
自從AI爆發以來,全球記憶體大廠都在進行「資源重配」,產能持續潮先進製程、HBM傾斜,DDR4被迫邊緣化、供給面陷入不可逆的萎縮僵局。如今,隨著AI連結帶動DDR4需求暴衝,記憶體產業正面臨結構性失衡,「需求端一片繁榮,供應端卻早已轉身離開。」

廉價又不起眼的料號 變成AI巨頭眼中的關鍵短料
萬鈞法人視野於臉書發文分享,近期拜訪幾家記憶體與模組廠看到的產業現況,原以為短缺出現在高階的HBM、CoWoS封裝、台積電3奈米這些地方,但目前真正要命的不只是頂端,還有底層,那些被認為早該被淘汰的DDR4、MLC、NOR,看起來廉價又不起眼的料號,正在變成AI短期(至少明年一整年)的關鍵短料。

AI爆發需要海量機架(Rack),而機架需要交換器連接。交換器需要DDR4記憶體。但DDR4大廠都陸續要進入停產了!DDR4在交換器裡的成本佔比極低,可能連2%-3%都不到。以前,交換器廠商根本不care這個「小零件」 。但現在,這成了CEO-Level的危機。沒有DDR4,就造不出交換機;沒有交換機,就組不了AI機架;沒有機架,AI就等於零!

現在這些交換機巨頭(思科、NVIDIA等)的CEO們,正親自打電話給三星、海力士,甚至台灣南亞的CEO們「要貨」。

萬鈞法人視野說明,要讓數千顆GPU協同運作,需要大量的交換器(Switch)與路由設備。每一台交換器都像神經元的突觸,負責在AI腦中傳遞資料。而這些交換器裡面,用的不是HBM、也不是DDR5,而是早已被視為「退役產品」的DDR4。

為什麼?因為交換器需要的是「穩定性與相容性」,不是速度極限。DDR4的成熟度高、功耗低、控制簡單,最適合這種持續上線、長時間運行的通訊設備。而AI時代的擴張不是幾台伺服器的升級,而是數十萬台GPU機架在全球擴散。這就讓DDR4的需求被以幾何級數放大。

DDR4需求爆炸 原廠卻說早就不想做它?
目前供應端是錯位的,所有資源都被「吸走」,只剩DDR4孤立無援,問題是原廠早就不想做它了。在韓廠線上座談聽到的一句關鍵話:「我們現在做一顆DDR4,良率、報價、毛利都比不上同樣一顆HBM,做下去是浪費產線。」

自從AI爆發以來,三星、海力士、美光全都在重配資源,把產能往先進製程與HBM傾斜。原因很簡單:HBM ASP 是 DDR4 的二十倍以上,良率每提高 1%,帶來的營收就遠高於舊世代產品。加上 EUV 光刻機數量有限、每一條產線要配電力、工程師與測試設備,產能的機會成本極高。

所以,當這些大廠的產線逐步淘汰舊製程,DDR4就被迫邊緣化。供給面在萎縮,但需求卻因AI的連結需求暴衝。結果就是產業鏈產生了錯位。

萬鈞法人視野近一步分析表示,AI帶來的不只是雲端訓練,還有大量的邊緣推論節點、AI攝影機、智慧製造設備。這些工控與網通設備,因為生態兼容性考量,大多數還是用DDR4。

這就是「長尾需求爆發」的現象,不是單一市場暴增,而是許多分散領域同時在擴張,每個都吃掉一點DDR4。把雲端交換器、機櫃控制模組、工控終端、車載邊緣運算全部加起來,總量相當驚人。

而DDR4又沒有替代品。DDR5雖然性能更好,但控制架構不同、功耗高、成本高、開發週期長,並不適合這些系統。

最後結果是陷入結構性失衡,需求端一片繁榮,供應端卻早已轉身離開。而殘酷的現狀是,供應端已經從「不想做」變成「做不回去」了。

DDR4可能再擴產?業界的回答都差不多:已經「太晚了」?
萬鈞法人視野表示,幾家模組廠被問到有沒有可能再擴DDR4產能,得到的回答都差不多:「太晚了。」

第一,舊製程設備早已汰換或轉線;第二,DDR4的mask與測試治具早被封存或報廢;第三,人才也早被調往新製程。重新開產線的成本太高,時間太久。換句話說,現在就算想救,也救不回來。

這就是所謂的「結構性缺貨」——不是暫時性的需求高峰,而是整個生產結構已經轉向,沒有回頭路。

因此現在出現極端現象:交換器廠寧願花三倍價錢搶DDR4,也不會猶豫。因為一台交換器少了幾顆記憶體,整機價值上萬美金,成本占比低但殺傷力極高。

AI真正的瓶頸,從來不是GPU
這股需求壓力迅速傳導到台灣模組廠與封測廠,從南亞科、華邦電、旺宏,全線都感受到庫存被掃光。甚至一些二線模組廠被迫提前簽半年供應合約。

更有廠商開玩笑說:「以前客戶挑價錢,現在換我們挑客戶。」

AI時代的結構問題已經從「算力不夠」,變成是「記憶體不夠」。HBM在頂端,DDR4在底層,兩者共同構成整個AI基礎設施的雙支柱。當頂端拉得太快、底層卻崩出空洞,整個金字塔都會晃。最後,萬鈞法人視野再次強調,AI真正的瓶頸,從來不是GPU,而是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的記憶體顆粒


股票代碼
(第 1  篇) 888  於 2025/11/9 下午 10:32:00  說:

輝達要百億度綠電?北市:需求書僅提要穩定供電 6873泓德能源 雲豹能源 森崴能源

2025/10/30

輝達確定落腳在北市,台北市長蔣萬安30日表示,輝達選址在北士科T17、T18。先前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曾表示,回台條件是100億度的綠電,台北市議員李柏毅30日則問,市府目前跟輝達的聯繫過程中,有要求100億度的綠電嗎?台北市產發局長陳俊安則說,需求書僅提到要有穩定供電,台北北區電力供應相對穩定,也會跟台電持續溝通,避免未來有跳電、斷電、停電情況發生。

黃仁勳日前表示,回台投資開出要100億度綠電條件,前經濟部長郭智輝則強調,「我們可以給他」,更補充輝達不是今天就要100億度,台灣到2026年時會有550億度綠電,絕對足夠。

李柏毅今在財政建設質詢時詢問,台北市本身能用的綠電有多少,陳俊安表示,以台北市地理條件,即使是太陽光電部分都只能夠使用所謂屋頂式的太陽光電,本身自己產綠電的部分會有一定的限額,但是因為中央現在已經有研擬綠電交易平台相關的憑證,所以這個部分他想當時郭智輝提到的應該是把全台灣綠電整合,算在裡面才會做出如此宣示。

李柏毅問,台北市目前跟輝達的聯繫,到底有沒有要求所謂的100億度的綠電?陳俊安說,確實在之前輝達提的需求書上,只有提到要有穩定的供電,所以後來在北士科輝達會有比較多琢磨的原因,就是在北士科靠近新洲美段,未來會有個供應北士科用電的便電所設置點,所以在電力穩定供應度上,目前看起來在北市北區部分電力供應相對穩定。

李柏毅也說,台北市1年的用電量大約100多億度,台積電大概250億度左右,那有評估過輝達的嗎?陳俊安說,輝達未來要在台北投資的場域,主要是公司的總部,內部當然會有小實驗室,整體來說它大概還是個以辦公為導向的建物,那需不需要用到100億度的綠電,他認為當時可能黃仁勳提的是如果要設廠的話,如果是整個所謂的總部大樓用電量應該不會那麼大。

李柏毅表示,好不容易把輝達爭取到北市,如果真的發生跳電、斷電、停電損失非常巨大,陳俊安強調,目前整個電網的供應情形看起來,台北北區電力供應相對穩定,也有跟台電持續溝通。


(第 2  篇) 旺旺  於 2025/11/10 下午 12:38:00  說:

蔡明彰 綠電能源獲利王6873泓德能源買多上300 拿下國泰台積電綠電出貨,挪威主權基金大買利多,華城 士電 中興電也將補漲。威剛 群聯 雷虎 廣明 為升波段看好

(第 3  篇)  於 2025/11/10 下午 12:39:00  說:



(第 4  篇) 888  於 2025/11/11 上午 06:39:00  說:

輝達黃仁勳:人形機器人將成最大消費市場 輝達攜Uber推自駕車平台 4585達明機器人

2025.10.29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29日指出,人形機器人將成為全球最大消費電子與工業設備市場,並宣布與Uber合作推出標準化自駕車平台「NVIDIA Drive Hyperion」,加速Robotaxi商業化進程。同時,輝達也展示與鴻海在德州興建的全機器人工廠,揭示「機器人製造機器人」的未來願景。

黃仁勳在主題演講中指出,物理AI(Physical AI)是繼語言模型之後的下一波革命,這類AI能理解物理定律、因果關係與物體恆存性,將驅動機器人、自駕車與智慧工廠等產業爆發性成長。他強調,「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可能超越智慧手機」,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消費產品。

輝達為此打造完整的生態系統-Grace Blackwell用於訓練AI模型、Omniverse電腦用於數位孿生模擬、Jetson Thor則是機器人本體運算平台;所有系統皆基於CUDA架構,確保開發者能無縫轉移應用。

自駕車方面,輝達推出Drive Hyperion標準平台,整合環景攝影機、雷達與光達等感測器套件,提供L4/L5級自駕所需的「360度感知繭層」與冗餘安全機制。賓士、Lucid、Stellantis等車廠已宣布採用,Waymo、Aurora、Momenta等自駕技術商也將在此平台上部署系統。

Uber執行長Dara表示,雙方將建立全球Robotaxi網路,讓消費者透過Uber App即可叫到自駕車服務。黃仁勳透露,全球每年生產1億輛汽車、存在5,000萬輛計程車,若加上新興Robotaxi市場,自駕車產業規模將達數兆美元。

工業機器人領域,輝達與鴻海在德州休士頓合作的AI系統製造廠成為全球焦點。該廠完全在Omniverse數位孿生環境中設計,整合西門子、施耐德、Vertiv等夥伴的設備數位模型,進行熱流、電力與動線模擬,大幅縮短建廠時程。

人形機器人方面,輝達宣布與Figure、Agility Robotics、特斯拉等廠商合作。成立僅3.5年、估值近400億美元的Figure已採用輝達全套技術棧,從AI訓練、模擬到機器人運算皆仰賴輝達平台。





»»»點我了解《造生基abc》


本站是美國註冊之國際網址,相關報導內容謹遵美國法律並接受註冊當地法院之管轄。
文章發表時,即代表作者同意將出版利益贈與本網站。
總編輯24小時申訴:0927-787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