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張貼者: |
木蘭
|
|
| 時間: |
2025/11/11 上午 01:46:00
|
| 標題: |
海納百川》曼達尼勝選 紐約「公營超市」的啟示(陳擷安)
|
|
內容: |
16:182025/11/10 言論 陳擷安
「社會主義正在進攻紐約!」一則看似聳動的標題,近日在美國輿論場上炸開了鍋。引爆點是紐約州眾議員曼達尼(Zohran Mamdani)所倡議的「公營超市」(Public Supermarkets)法案。此舉在「自由市場」的美國心臟地帶,無異於投下了一枚政治震撼彈,立即被貼上了激進、乃至共產主義的標籤。
然而,這項被保守派視為洪水猛獸的提案,其背後的動機卻極為現實:它旨在解決紐約市嚴重的「食物沙漠」(Food Deserts)問題——亦即在許多低收入社區,居民無法在合理距離內購得新鮮、平價的蔬果,只能任憑大型連鎖超市的壟斷性定價,或被高糖高脂的便利商店所包圍。
這場「公營」與「私營」的激辯,對身處台灣的我們而言,不應僅是隔岸觀火的意識形態大戲,更是一面鏡子,迫使我們反思:台灣早已習以為常的「國家隊」,在平抑物價與滿足民生需求的戰場上,究竟是扮演了「穩定力量」,還是淪為「低效的包袱」?
平心而論,曼達尼的公營超市主張,在台灣聽來,其「社會主義」的濃度早已被稀釋。台灣民眾不僅不排斥,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著國家機器的介入。當颱風過境、菜價飆漲時,輿論萬箭齊發,從來不是指向「市場機制失靈」,而是直指「政府在哪裡?」。
當國際油價、物價波動時,國營的台糖、中油、台電,便被賦予了「平抑物價」、穩定民心的政治任務。我們早已習慣在各大賣場看到「台糖安心豚」的平價專區,也習慣了中油在選舉前「凍漲」的政策性考量。
換言之,紐約政壇正在激烈辯論的「是否該由政府介入民生」,在台灣從來就不是一個「是非題」,而是一個「程度題」。這種「混合式經濟」的體制,早已深植於我們的日常,卻也因此讓我們對「國營」的失能,變得麻木。
曼達尼的提案之所以在紐約「惹議」,是因為它挑戰了美國「市場萬能」的神主牌;然而,它所要解決的「食物沙漠」與「價格壟斷」,卻是市場機制「徹底失靈」的鐵證。這揭示了一個核心問題:當私有企業基於利潤考量,選擇放棄服務低收入群體,導致民生必需品(如新鮮食物)的「可及性」出現巨大鴻溝時,政府是否有責任、有權力進場「補位」?
對此,台灣的經驗提供了既正面也負面的教材。正面的是,我們的公醫制度(健保)、公營事業,確實扮演了社會安全網的基石。但負面的是,長期的國家介入,也養出了「國營失靈」的巨獸——效率不彰、人事臃腫、政策性虧損黑洞,以及在關鍵時刻(如面對「菜蟲」或蛋荒)反應遲緩、抓不到重點的官僚主義。
因此,這場紐約的「公營超市」之辯,給台灣的反思絕非「該不該學」,而是「如何做得好」。台灣不需要再引進一個新的公營超市,因為我們早已有了台糖、台鹽、甚至農漁會等無數的「類公營」體系。真正的考驗在於,我們如何為這些早已存在的「國家隊」進行體檢與改革。
曼達尼的提案,是對「市場失靈」的戰鬥;而台灣的挑戰,則是對「公營失靈」的戰鬥。我們必須追問:國營事業每年領取高額預算,其所肩負的「社會責任」與「政策任務」,是否真正被有效執行?還是它們早已淪為另一種形式的「壟斷」,享受著國家的保護,卻失去了競爭與創新的能力?紐約的激辯,提醒了我們一件事:無論是姓「公」還是姓「私」,無法真正回應人民需求、解決民生疾苦的體系,最終都將面臨信任的破產。
(作者為科技集團法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