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新聞!
市場新聞!
進入網友聚會!
選讀特區
圖表!
部落格
休閒育樂!
進入政治議題!
廣告說明
懸賞公告
關於168
張貼者: Jennyliu
時間: 2025/11/20 下午 06:23:00
標題: AI熱潮的電力危機!太空資料中心、燃料電池是真解方? 6873泓德能源 台塑 台達電 中興電
內容:
AI熱潮的電力危機!太空資料中心、燃料電池是真解方? 6873泓德能源 台塑 台達電 中興電 華城

2025.11.20

輝達亮眼的財報暫時化解市場對AI泡沫化的擔憂,值得注意的是,在輝達財報電話會議上,當被分析師問及最大的增長瓶頸是什麼時,黃仁勳沒有回避,直言「電力、散熱、液冷」都是巨大的挑戰。他承認,構建吉瓦級(Gigawatt)的資料中心不僅需要晶片,更需要複雜的能源基礎設施配合。

AI熱潮面對供電不足的現實問題已浮現,微軟執行長也坦言電力不足導致部分AI晶片難以啟用,更有知名數據中心開發商因供電問題而被迫暫停項目;近期外太空資料中心與燃料電池議題的出現看似能源奇招,真能成為AI時代缺電潮的另類解方嗎?

AI革命最大瓶頸!缺電成現在進行式
輝達(Nvidia)最新季度財報再度超越市場預期,營收與獲利雙雙上揚,並上調未來展望,帶動股價與相關科技股齊漲,然而,在這場AI狂潮背後,日益突出的電力瓶頸問題也悄然浮現。

在輝達的財報電話會議中,分析師對於未來成長最大的瓶頸提出問題,執行長黃仁勳坦言,電力是相當大的挑戰,AI數據中心需要巨大的電力,例如一個1吉瓦(Gigawatt)的數據中心,其性能與每瓦特的效能(performance per watt)直接相關,他強調,在有限的電力下,效能無法靠蠻力來實現。

此外,據《商業內幕》報導,輝達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財務報告中指出,電力可能成為AI應用的最大阻礙,輝達表示,建設能源基礎設施是一個複雜且需多年完成的過程,涉及重大的監管、技術與施工挑戰。

除了部分企業在資金遇到上的問題外,輝達還強調,電力瓶頸最終可能會延遲客戶的部署,或縮減加速運算與AI應用的規模。

Emarketer分析師波恩(Jacob Bourne)指出,雖然GPU需求持續強勁,但超大規模雲端業者能否快速消化這些算力仍抱有疑慮,他強調,電力供應、土地與電網接入等限制,可能拖慢AI基礎設施的落地速度,進而影響輝達未來的營收成長。

輝達財務長克雷斯(Colette Kress)則在財報會議上表示,公司擁有逾5,000億美元的Blackwell與 Rubin處理器銷售能見度,並相信輝達將成為AI處理器的最大贏家,但市場仍擔心,若電力瓶頸未能解決,AI的爆炸性需求恐難完全轉化為實際收入。

除了黃仁勳之外,微軟(Microsoft)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近日與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同台受訪時也坦言,微軟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晶片不足,而是電力不足。納德拉表示,「我們無法及時在接近電力資源的地點完成基礎建設,若無法做到這點,晶片就只能堆放在庫存裡。」

AI的高耗電問題已成全球科技產業的新挑戰,據估算,一座大型AI資料中心的用電量可達數十萬戶家庭之總和,納德拉透露,微軟在部分地區擁有大量GPU庫存,卻因電網建設與能源供應延宕,暫時無法全面啟用。

據外媒報導,美國科技巨頭正投入前所未有的資金,打造足以支撐AI革命的基礎能源設施,谷哥、微軟、亞馬遜與Meta預計在2025年投入約4,000億美元建設,2026年支出更高,然而,建造一座大型資料中心平均需要2年,但興建新的高壓電力線路則需5~10年,能源供應的落差恐成為難以跨越的高牆。

科幻電影真實上演?太空資料中心的可能性
全球資料中心的用電需求正被AI推向前所未見的高峰。高盛預估,全球資料中心電力需求將在2030年前增加165%。許多城市因大量的資源消耗而開始對新建資料中心產生疑慮,地面空間與電力基礎設施正逐漸成為AI擴張的最大瓶頸。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看似科幻的想法重新浮上檯面:把資料中心送上外太空,利用幾乎不間斷的太陽能擺脫電網限制。

在這股太空資料中心熱潮背後,已經浮現一條由科技巨頭領軍的「宇宙基建聯盟」。

Google最近拋出「Project Suncatcher」(逐光者計畫),打算發射搭載高效處理器的衛星,在軌道上執行大規模機器學習運算,並預計在2027年前先送兩顆原型衛星上太空測試硬體。Google指出,太空中的太陽能板效率可比地面高出最多8倍,又幾乎不受黑夜與天候影響,並引述學術研究預估,到了2030年代中期,太空資料中心的發射與營運成本,將有機會與地面資料中心的能源成本相當。

Nvidia則與新創Starcloud結盟,已於11月2日將搭載H100 GPU的衛星送上軌道。Nvidia形容這是GPU的「宇宙首秀」,Starcloud執行長更宣稱,長期來看在太空蓋資料中心可能比在地球更合理,因為可以取得幾乎無上限、低成本的再生能源,讓資料中心生命週期碳排降到只剩現在的十分之一。

另一邊,太空與能源敘事則由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rey Bezos)與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推向更極端的想像。貝佐斯把月球稱為「宇宙給的禮物」,主張應把月球打造成外太空基礎設施與資料中心的中繼基地;隨著Blue Origin和SpaceX降低發射成本,他甚至預測,在未來幾十年內,太空資料中心的成本可以低於地面機房。

馬斯克打算透過新一代太陽能Starlink衛星與高速雷射通訊,在軌道上堆疊成分散式資料中心,並聲稱這些衛星在4至5年後每年將能產出100吉瓦太陽能,相當於美國全年用電量的四分之一。

此外,馬斯克更長遠的構想則是將生產基地移到月球,在月球表面大量製造太陽能AI衛星,再透過「質量加速器」把衛星直接推送到軌道,使太空資料中心的部署速度與規模大幅提升。他宣稱,若這些構想成熟,未來太空發電量甚至可能推升到太瓦(TW)等級。在馬斯克看來,AI計算能力將持續成長到需要「直接利用太陽大量能量」的階段,而太空將是解放此級距能源的唯一場域。

除此之外,阿布達比新創Madari Space與法國Thales合作,將小型運算模組送入軌道進行技術驗證;南韓Innospace已與Madari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共同探索太空資料平台與商業發射機會;中國今年5月也發射12枚用於打造太空運算星座的衛星,作為其規模高達2,800顆、旨在軌道上處理數據的首批部署。

除了把資料中心蓋在太空外,新興低碳電力解方也成為業界關注焦點,其中以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最受矚目。SOFC的核心原理是透過固態陶瓷電解質,在高溫下讓燃料與空氣進行電化學反應,直接產生電力,以天然氣、沼氣或氫氣作為燃料,過程中不需使用貴金屬或腐蝕性化學物質,並能在反應過程中回收蒸汽,在正常運作時幾乎不需要冷卻用水,成為極少數能在缺水地區保持高效供電的技術。

相較燃氣渦輪或柴油機組等傳統發電選項,SOFC最大優勢在於穩定、低排放與低噪音,其發電效率較開循環燃氣渦輪高出15~20%,使用天然氣作為燃料時,碳排約為美國電網的一半,若使用沼氣可達碳中和,使用氫氣則可零碳排。

而其之所以能獲資料中心青睞,則有兩個優勢:作為固態設備,SOFC沒有渦輪或活塞等機械延遲,能在毫秒級調整供電,此外,SOFC能在地端直接發電,不必等電網增容或變電站建置,大幅縮短資料中心建設時間、降低停電風險。種種優勢都是針對當前資料中心痛點的有效解方。

目前市場上最知名的SOFC供應商是美國Bloom Energy,隨著資料中心的需求愈發迫切,該公司股價在一年內已暴漲1000%,市值從25億美元飆升至280億美元,並與Oracle、AEP、Equinix、Brookfield等大型資料中心及能源企業簽訂合作。

Bloom Energy至今已部署1.5吉瓦燃料電池,相當於120萬戶家庭用電,其「Bloom Box」不僅能以天然氣、生質氣或氫氣發電,也因模組化設計而能依資料中心需求快速擴建,甚至可在未來電網改善後移動至不同據點重複使用。

綜合來看,目前燃料電池還是以天然氣為主要燃料來源,部分美國和南韓案場有採用綠氫示範案,達到零碳排目標,但尚未進入大規模普級階段,若要燃料電池完全轉向以綠氫為主的功能模式,仍待綠氫產能與供應鏈成熟,電解槽技術提升,建立氫能儲運與安全標準制度等條件成熟,商業化時間點可能落到2035~2040年。


股票代碼
(第 1  篇) 888  於 2025/11/21 上午 07:51:00  說:

輝達要百億度綠電?北市:需求書僅提要穩定供電 6873泓德能源 雲豹能源 森崴能源

2025/10/30

輝達確定落腳在北市,台北市長蔣萬安30日表示,輝達選址在北士科T17、T18。先前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曾表示,回台條件是100億度的綠電,台北市議員李柏毅30日則問,市府目前跟輝達的聯繫過程中,有要求100億度的綠電嗎?台北市產發局長陳俊安則說,需求書僅提到要有穩定供電,台北北區電力供應相對穩定,也會跟台電持續溝通,避免未來有跳電、斷電、停電情況發生。

黃仁勳日前表示,回台投資開出要100億度綠電條件,前經濟部長郭智輝則強調,「我們可以給他」,更補充輝達不是今天就要100億度,台灣到2026年時會有550億度綠電,絕對足夠。

李柏毅今在財政建設質詢時詢問,台北市本身能用的綠電有多少,陳俊安表示,以台北市地理條件,即使是太陽光電部分都只能夠使用所謂屋頂式的太陽光電,本身自己產綠電的部分會有一定的限額,但是因為中央現在已經有研擬綠電交易平台相關的憑證,所以這個部分他想當時郭智輝提到的應該是把全台灣綠電整合,算在裡面才會做出如此宣示。

李柏毅問,台北市目前跟輝達的聯繫,到底有沒有要求所謂的100億度的綠電?陳俊安說,確實在之前輝達提的需求書上,只有提到要有穩定的供電,所以後來在北士科輝達會有比較多琢磨的原因,就是在北士科靠近新洲美段,未來會有個供應北士科用電的便電所設置點,所以在電力穩定供應度上,目前看起來在北市北區部分電力供應相對穩定。

李柏毅也說,台北市1年的用電量大約100多億度,台積電大概250億度左右,那有評估過輝達的嗎?陳俊安說,輝達未來要在台北投資的場域,主要是公司的總部,內部當然會有小實驗室,整體來說它大概還是個以辦公為導向的建物,那需不需要用到100億度的綠電,他認為當時可能黃仁勳提的是如果要設廠的話,如果是整個所謂的總部大樓用電量應該不會那麼大。

李柏毅表示,好不容易把輝達爭取到北市,如果真的發生跳電、斷電、停電損失非常巨大,陳俊安強調,目前整個電網的供應情形看起來,台北北區電力供應相對穩定,也有跟台電持續溝通


(第 2  篇) .  於 2025/11/21 上午 07:53:00  說:

.

(第 3  篇) 888  於 2025/11/22 下午 11:03:00  說:


輝達擬在台導入氫燃料電池 台達電、中興電、康舒迎商機 6873泓德能源

2025/11/18

因應AI對電力龐大需求,並順應全球ESG趨勢,輝達有意在台大量導入氫燃料電池,將從台灣總部首發,隨輝達後續要在台灣打造AI資料中心,用電需求龐大,氫燃料電池有望扮演要角,引爆新一波商機,台達電(2308)、中興電、康舒、高力等可望受惠。

輝達台灣總部選定北士科T17、T18用地,傳出星艦造型的總部建物不只是綠建築,還會大量採用再生能源。

知情官員透露,輝達對氫燃料電池相當有興趣,有透過合作廠商、派員跟著電池業者參加相關研商會議,多方了解設置規定,畢竟總部要從頭開始興建,若規劃建置時,能從一開始就把含氫燃料電池相關儲能系統都設計在內,將是非常有利的作法。

氫燃料電池的主要優點包括高效率、零排放、應用多樣化等,運行時只會產生水和熱,沒有空汙、也不會有氣味,更重要的是加氫時間只需三至五分鐘,比電池充電更快,這也讓不少資料處理中心相中,期待能設置氫燃料電池作為備援電力。

業界看好,輝達登高一呼,不僅輝達自身用量龐大,也將帶動業界跟進,引爆氫燃料電池龐大需求。

台廠中,中興電深耕氫能源產業超過十年,在燃料電池方面,中興電推出的ME2Power的燃料電池透過重組技術將甲醇水轉換為氫氣供應燃料電池使用,氫氣即產即用,能徹底解決使用氫氣所帶來的各種問題,有望成為業界最佳解決方案。

台達電也在燃料電池領域鑽研十多年,2024年與燃料電池發電及水電解製氫技術領先的英國上市公司Ceres Power Holdings plc子公司Ceres Power Limited簽約,取得燃料電池發電及水電解製氫技術授權,進軍氫能市場。

金仁寶集團旗下電源大廠康舒是美國氫燃料電池公司Bloom Energy零組件供應商,主要供應燃料電池系統電源轉換器。

日前美國電力公司(AEP)簽署協議,將從Bloom Energy購買多達1GW(10億瓦)固態燃料電池,將使Bloom Energy已部署的燃料電池總產能增加近一倍,法人看好,康舒有望同步受惠。

康舒發言人暨副總經理薛惠文強調,來自燃料電池客戶需求強勁,看好相關業務有望挹注明年營運表現。

高力也是台灣知名燃料電池相關廠商,旗下燃料電池產品組合以Hot Box作為主要產品,預期年產量在未來三年提升至年產7,000顆以上。

由於美國資料中心對電力需求急劇增長,高力燃料電池的主要客戶Bloom Energy自去年底以來有顯著成長,明年更將產能從1GW提升至2GW,顯示出客戶對業務發展的高度期待和信心。


(第 4  篇) 888  於 2025/11/23 下午 11:25:00  說:

輝達黃仁勳:人形機器人將成最大消費市場 輝達攜Uber推自駕車平台 4585達明機器人

2025.10.29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29日指出,人形機器人將成為全球最大消費電子與工業設備市場,並宣布與Uber合作推出標準化自駕車平台「NVIDIA Drive Hyperion」,加速Robotaxi商業化進程。同時,輝達也展示與鴻海在德州興建的全機器人工廠,揭示「機器人製造機器人」的未來願景。

黃仁勳在主題演講中指出,物理AI(Physical AI)是繼語言模型之後的下一波革命,這類AI能理解物理定律、因果關係與物體恆存性,將驅動機器人、自駕車與智慧工廠等產業爆發性成長。他強調,「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可能超越智慧手機」,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消費產品。

輝達為此打造完整的生態系統-Grace Blackwell用於訓練AI模型、Omniverse電腦用於數位孿生模擬、Jetson Thor則是機器人本體運算平台;所有系統皆基於CUDA架構,確保開發者能無縫轉移應用。

自駕車方面,輝達推出Drive Hyperion標準平台,整合環景攝影機、雷達與光達等感測器套件,提供L4/L5級自駕所需的「360度感知繭層」與冗餘安全機制。賓士、Lucid、Stellantis等車廠已宣布採用,Waymo、Aurora、Momenta等自駕技術商也將在此平台上部署系統。

Uber執行長Dara表示,雙方將建立全球Robotaxi網路,讓消費者透過Uber App即可叫到自駕車服務。黃仁勳透露,全球每年生產1億輛汽車、存在5,000萬輛計程車,若加上新興Robotaxi市場,自駕車產業規模將達數兆美元。

工業機器人領域,輝達與鴻海在德州休士頓合作的AI系統製造廠成為全球焦點。該廠完全在Omniverse數位孿生環境中設計,整合西門子、施耐德、Vertiv等夥伴的設備數位模型,進行熱流、電力與動線模擬,大幅縮短建廠時程。

人形機器人方面,輝達宣布與Figure、Agility Robotics、特斯拉等廠商合作。成立僅3.5年、估值近400億美元的Figure已採用輝達全套技術棧,從AI訓練、模擬到機器人運算皆仰賴輝達平台。





»»»點我了解《造生基abc》


本站是美國註冊之國際網址,相關報導內容謹遵美國法律並接受註冊當地法院之管轄。
文章發表時,即代表作者同意將出版利益贈與本網站。
總編輯24小時申訴:0927-787033